同处上海松江区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大江职业技术学校与市级重点松江建筑工程学校日前合并,更名为“上海城市科技学校”;此前,上海黄浦区也将区内两所国家级重点职校合二为一,形成“航母级”的上海商贸旅游学校。这些重组后的学校,将全部专业融入市场,对接企业,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现在,每天都有企业找上门来,多数学生已‘名花有主’了。”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校长曹跟林告诉记者,该校市场营销、物流专业的100多名毕业生已被相关企业“预订一空”。在曹跟林看来,这种变化得益于学校与企业形成的“循环互动”机制。学校创建于1985年的市场营销专业,其毕业生曾是南京路商业街各大商场的“紧俏货”,可就在两年前,该专业的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毕业生面临尴尬处境。学校邀请南京路上许多商场企业共谋良策,将市场营销专业及时“转型”,在大类下分设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方向,细分工种,培养从事业务洽谈、商业营销、店长助理、楼层经理、货物配送等基层管理人员,一下子又焕发出生机。
中职毕业生从不被看好到被企业“抢订”,缘于校企双方转变思路,加速“循环互动”。不久前,松江区派出几十位职校教师深入周边企业考察调研,带回厚厚几百页调查报告。这使教师们强烈意识到,人才培养只有跟着企业需求和区域发展走,才会适销对路。于是,合并后的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及时调整布局,取消市场萎缩、人才供大于求的服装专业,创办数控、模具、建筑造价等新兴专业,并扩大汽修、机械等专业规模,经调整后的21个专业全部成为当地紧缺人才专业。
如今,上海许多中职校的课程设置、实训内容编排,甚至教学计划的制定,都会请来企业的培训人员共同参与。企业提前介入缩短了学生就职适应期,例如德国拜耳、上海石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联合办学,组建“拜耳班”等60多个冠名班,展开“订单式”培养,这些学生一进班级就成了企业的“准员工”。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汽修班采用“3+3”滚动培养模式,即学生3个月在校学习,3个月进汽车企业实习,每名学生毕业前都要经历理论与技能6个轮次的学习,使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更稳固。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循环互动”实现了“多赢”:学生操作技能过硬,毕业生抢手;学校就业率高,发展动力强劲;企业缩短新职工上手的时间,节约时间和培训成本。(记者 沈祖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