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大学发布校内通知称,“2005年起,吉大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为此吉大召开了座谈会,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中国新闻网3.23)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学都是有钱的,尤其像吉林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
高校扩招以后,学生多了,学费涨了,光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进项,还有中央财政的饭,加上地方政府的赞助,应该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但是我们很失望地听到了吉大“哭穷”的声音。
吉大把出现财务窘境归结于扩招看起来不无道理。因为学生多了,需要的宿舍就多,教学场地不够,图书馆太小,这些都需要建设,既然建设就需要钱。国家投入不够,学校资金有限,贷款自然就成为一条解决燃眉之急的捷径。但是贷款拿什么来还呢?估计当初没有仔细考虑过。按照学校74000多人,每人每年5000元学费计算,一年也就3.7亿多一点。30亿元的银行贷款意味着什么,你提前透支了将近8年的收入,当然这还不包含利息。教育部每年的经费只能是学校的教学保障和科研经费,不可能拿出来搞建设。这说明了什么?学校当初的决策出现了失误,没有结合学校的财力水平做好论证,盲目乐观上马搞建设,为今天的财务困难埋下了隐患。
前一段时间人大代表提出了“高校破产说”,认为很多高校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应该破产。现在看来,所言不虚。吉大这样的重点高校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省属、市属高校呢?但是现实情况是高校作为一个公共教育提供部门,并不具备破产的条件。那么谁来对为这巨额的贷款买单呢?教育部可能会帮助解决一部分,银行也可能会免除一部分,主要的偿还责任还是在大学自身。
吉大选择“哭穷”自然有自己的“小九九”,因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且吉大“哭穷”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校2006年从财政部、教育部、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争取到了1.05亿元额外资金就是明证。估计吉大这么一哭穷,银行兴许还会发发善心,免除一部分利息。但是哭穷也要选择对象,对师生哭穷似乎就有些不妥了。
吉大敢于自曝家丑,并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看起来很无奈,也很值得同情。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亲民行为更像是对民意的一种胁迫。每年1.5亿多的利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广大的师生又能做些什么呢?让学生每人现预交以后几年的学费度过难关,把广大教职员工的工资先欠着,先拿来救急。这些都不现实。所以这征集建议的行为更像是有病乱投医。
解决高校的债务黑洞,主要还得依靠高校自身。合并之后的工资干嘛非得往高处拉齐,有没有重复建设的项目,有没有面子工程,预算还能不能再压缩,这些问题看来都得摆到台面上来了。(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