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大手笔”搅动全城 合肥名校迁址动了谁的奶酪
来源:新华网 2007-4-6 7:40:00 【字体:小 大】

  好学校扎堆儿,教育资源不均 政府决定名校成建制搬迁

  在合肥市市中心长江路的两侧,好学校扎堆儿,集中了全市8所省级示范高中的5所,全市排名前五的4所优质初中和两所排名前三的小学。与此相对应的是,合肥市原来容纳30万人口的老城区,近两年人口已经突破了100万,全市四分之三的市民和绝大多数的流动人口聚集于此,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上海的浦西地区,择校、挂户、拥堵、社会治安隐患等“教育病”、“城市病”越来越重。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冰火两重天”,促进新建城区的发展,缓解“上学难”?合肥市想到了名校迁址。与通常简单的名校办分校或是复制不同,为了起到真正的拉动效应和均衡效应,合肥市的名校迁址政策设计是“成建制”搬迁。由政府全额投资、征地,将资格最老的省重点中学、现在的省示范高中合肥一中和两所优秀的初中学校、一所小学成建制搬迁到位于巢湖之滨、距离老城区有20多公里之遥的滨湖新区,并扩大招生规模。其中合肥一中扩大了近3倍,从原来的720人增加到2000人,两所初中的招生规模也扩大了两倍。合肥市教育界的一些资深人士指出,相对于过去多年陆续出台的诸多措施,这是近年合肥在追求教育均衡方面的最大“手笔”。迁址费用,仅校舍建设一项就需数亿元资金,还不包括相关的土地价值和后勤保障费用。

  新城区的人觉得“天上掉下了馅饼”

  老城区有人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

  名校迁址的构想今年年初一经传出,很快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很多市民说,最初听到这一消息后的反应是“愕然”,完全在意料之外。今年春节前后,“名校搬迁”成了很多合肥市民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话题,其风头盖过了所有的事情。2月14日,合肥市北门一居民家的老人不幸去世,几十位亲戚来参加老人的葬礼,按常理拜完老人的灵位之后谁也不会再多话,但让人惊讶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发问的第一句话竟然都是“学校搬迁的事情具体怎么搞?”在连一所市级示范中学都没有的滨湖新区,周边的老百姓感觉是“天上掉下了馅饼”。过去这里的学生要上合肥一中,得靠市政府的政策倾斜,每年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名额,还有最低分数线卡着。而要上46中这样全市排名最前列的初中,基本是没有门路,交钱也不行。就算是能进去,孩子每天的交通又是个大问题。不过,对于名校迁址,不是所有的市民都像滨湖新区的老百姓那样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我们家孩子上学连马路也不用过,现在好日子到头了,学校一搬,看样子非住校不可,生活哪能自理?”一位母亲慨叹,她的孩子在合肥最好的中学——46中读初二。“我家就更亏大了,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我就专门贷款买了第二套房子,盯住的就是46中,现在倒好,竹篮打水一场空。”说这话的学生家长,女儿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为了上46中,家里贷款近20万元在学校附近买了套二手房,已经苦等了6年。

  老城区家长和教师反对搬迁

  “硬搬迁”变成“软着陆”

  随着新学期开学和名校迁址日期的临近,有关迁址的细节更成为当地媒体热炒的焦点。由于事关重大,年初作出迁校决定后,合肥市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筹划搬迁的具体细节、善后处理,特别是学校学区的重新划分和学额摸底等工作。这些工作的细节虽然尚无结果,但却被当地媒体的记者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并以各种版本曝光。由于市民关注度太高,政府的操作细节又迟迟没有出台,于是媒体针对市民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如名校迁走后,原来学区的孩子在哪儿上学?新的学校与原来学校相比是好是差?老城区的名校本来容量就有限,现在如何承担外迁学校的学额?到新城区上学增加住宿费怎么解决?这些猜想报道无一例外刊登在当地各家媒体的头版头条,影响巨大。相比家长,名校教师的心态就更为复杂。一位已经工作20年的女教师说,最舍不得的是老校区的黄金位置;有的教师担心新校区的生源,教惯了中心城区的优秀生,一下子面对很多来自城郊地区和农村的学生,心理落差太大;还有的教师提意见,两所名校原来是直属市里的,搬迁后划到了区里,不仅级别低了,今后的投入也难保证,区财政肯定比不过市财政;还有的教师干脆说,让我们搬到人烟稀少的新城区工作,为城市建设作贡献,至少得有点好处吧,比如一套便宜的经济适用房或是交通补贴……老城区的家长与教师在媒体炒作之下愈加复杂的情绪和心态,最终酿成了3月下旬连续几天几所名校学生家长的非理智行动。往常学生们一放学,家长就陆续散去,但那几天,数百名家长聚集在几所学校大门附近,明确表示反对搬迁,人群久久不散。正是在这样微妙的背景下,在政府召开的新的专题会议上,原先传闻的无条件“硬搬迁”变成了“软着陆”,搬迁增加了“过渡期”——3所学校目前的非毕业班在校生和任课教师一直留在原址正常教学,直到所有的学生都毕业为止,新入学的新生则一律到新校址。这意味着高中和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在老校址继续待上两年,而小学的师生最多还可以待上5年。

  对老城区户口进行地毯式清查

  近千名学区外挂户者“现形”

  3月30日,在基本调研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合肥市政府第一次就名校迁址召开了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就上述家长和教师的担心和猜测一一作答。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老城区名校的资源本就紧张,有的小学一个班已近百人,再搬走几所学校后,重新调整的学区范围更大,学校岂不更加人满为患?对此,出席发布会的主管市领导没有作正面回答,只是请市民放心,学区会重新划分,保证大家都有学上。不过,制定具体操作细节的知情者却向记者透露,为确保学校迁址后能平稳过渡,教育主管部门前期摸底调研的一项核心工作是:会同公安部门对老城区的户口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地毯式清查,挨家挨户确认户口、住房、家庭成员,耗时近1个月。结果,近千名弄虚作假的学区外挂户者“现形”。就此推算,如果严格遵循“就近入学、小学阶段禁止同城借读”的原则,目前老城区几所名校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都将被列入禁止借读的行列,几所名校迁址后给其他学校增加的学额负担可以自然消解。此前几年,由于没有搬迁后学额增加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面对市政府“小学阶段禁止同城借读”的禁令,在实际操作中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名校班级规模已近百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班有20多人都是通过疏通公安部门的关系,弄个假户口本,再多交一点择校费,硬挤进来的。一位中心城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地毯式户口清查虽有无奈,但也说明“名校迁址”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为了防止老城区学校学生的“人数爆炸”,必须从“反挂户”开始入手,彻底杜绝变相的择校现象,对已经通过挂户实现择校目的的学生,将被坚决地退回原学区。至于这是否会引发新的风波,尚待观望。合肥市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指出,名校搬迁会成为合肥市追求教育均衡工作的“引擎”,其产生的联动效应假以时日将逐渐显现。(记者黄勇)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