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东南快报》报道,厦门将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1400位名师。对此,笔者禁不住想提个醒:真名师不是闭门造车培养、制造出来的。
在我看来,名师之所以著名,是在于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思考阅读习惯以及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个性风格,给予学生知识震撼和学习引领。
可是看看现在,只要经过省市级别的优质课大赛、获得了一定级别的教育荣誉和优秀升学率就能成为名师,这样的“名师工程”实在不敢恭维。
名师不是培训班的有声产物,而应是在实践中跌打滚爬熏陶出来的。纵观那些著名的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基17岁当小学教师,29岁时辞去教育局长职务,刻苦努力24年写出多本教育专著;中国的陶行知创建的晓庄师范也是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得到大家的认同。名师只有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经过无数次教育磨炼,才能形成宽广的教育胸怀和理性的教育灵感。
名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标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而现在一些有些所谓名师,出名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我业务,而是为了博取不菲的“名利”:挂名出书、违规办班招生……如此这般,应当坚守的奉献、无私和教格高尚成为空谈,“名”从何来?
厦门市培养名师的初衷很好,但如果上述几点不能避免,恐怕这种名师工程也会成为昙花一现的教育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