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陕西频道5月1日电(记者杨一苗、陈昌奇)“五·一”节就要到了,城里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节日计划,跟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在家读书、上网,或者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在农村,那些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孩子们假期又有什么期望呢?
“五·一”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山阳县。
在距县城不远的十里中学,记者走进了一间学生宿舍。“我想听听爸爸妈妈的声音。”“他们要是能回来看我就好了!”“我希望他们平平安安。”住在这间宿舍里的21个农民工子女说出了他们的“五·一”节期盼。
“最怕周末一个人在家”
陕西省山阳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都有近10万人在全国各地打工,他们的子女都留在家里上学。据山阳县教育局统计,全县有6583名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而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孩子也有近万名。这些“留守儿童”有的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有的由亲戚照顾,还有一些则是自己独自生活。由于家里距离学校很远,他们平时大都吃住在学校。
4月29日中午12点半,正是山阳县十里中学的午饭时间。在女生三号宿舍里,学生们正坐在床边吃着她们的午餐--掺了豆子的米饭和土豆炒白菜。初二·六班的李亚楠全家靠父亲在山西太原收废品维持生活,她告诉记者,这一碗饭要一元钱,自己每天的生活费是三元左右。
记者看到,这间不足20平米的宿舍,狭小空间里挤放着6张双层架子床。每两个学生共用一个铺位和一床棉被,小屋里一共住了初一到初三年级的24名女生。
“不挤,冬天这样住还挺暖和的,就是夏天有点儿热。”初三·七班王娟说。
在这24名女生中,有16人是父母有一方出去打工,5人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只有3人的父母留在家里。
初三·四班学生杨静的父、母亲都在西安的建筑工地打工,哥哥在县里念高中也不常回家。每到周末,她都要独自度过两天时间。“五·一”前的一个星期由于要放假而调整了上课时间,要连续上八天课,杨静因此心情也格外好。
她说:“我平时最怕周末一个人在家,总愿意在学校呆着。这里有同学和老师,不像自己在家那么寂寞。”杨静说,周末的白天还好过一些,自己洗洗衣服、看看书,再给自己做饭吃,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最难熬的就是晚上,因为怕黑经常要开着灯才敢睡觉。
当杨静说起这个,其他女孩子也都有同样的感受。姚丹说,“周末的晚上,因为想父母、因为害怕,自己常常会偷偷落泪。”
“最缺少的是爸妈的陪伴”
“五·一”节的到来,对初二·一班的杨娜来说,只是意味着距离父母回来看她的日子又近了一些。杨娜的父母远在内蒙古打工,她和8岁的弟弟由60多岁的奶奶照顾。
杨娜说,“五·一”七天的假期够长了,平时在学校学习上有不懂的内容,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回到家里,自己想多干点活让奶奶歇歇,还要给弟弟辅导功课,但是自己的功课却没人帮得上忙。平时爸妈都是周末打电话回家,杨娜说,希望“五·一”这几天他们能多打几次电话回来。
杨娜告诉记者,爸妈每次回家,都会留一些钱给奶奶,奶奶再每个星期发给她二、三十元的零花钱。除去在学校的餐费,她还能剩下几元钱买学习用品和零食。她说:“我不缺钱花,缺的是爸妈的陪伴,我希望能在电话里听到他们的声音,更希望每天早上醒来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父母都在咸阳打工的贾小青说,爸爸妈妈每次打电话回来都要询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不忘叮咛自己“要听话”。可是一挂掉电话自己就忍不住想哭,爸妈都不在身边,自己去听谁的话呢?
看到别人家里团聚,孩子们心里就会很难受。初二·六班的王乾琳说:“只要父母在身边,就是他们打我骂我,我也觉得幸福。”她的父亲在河南打工,今天大年二十八回家,大年初六又走了,一共在家只呆了九天。
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在这21名农民工子女中,大部分孩子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时间不到10天,最长的也不超过20天。
“最希望父母能在外平安”
说起和父母团聚,这些孩子的话就多了起来。每次父母回家,都会给他们带很多礼物,有衣物、零食、书籍等等。问起他们最喜欢什么礼物,初一·二班的贾欢说,自己什么礼物都不想要,只要父母经常回家就好了。
“‘五·一’有七天假,你们希望父母回来看你们吗?”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初三·三班的王霞说:“当然希望了,希望回来次数越多好。”她刚说完,就有几个孩子反驳她,“刚过完年才两个多月,家长怎么可能回来嘛,下次回来要等到明年过年呢。”
不少孩子都设想过趁着放假去看看他们,但是路太远了,自己也没有路费。“去看爸妈会给他们增加负担,成他们的累赘。”贾小青说。
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杨静说,其实自己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父母多回家陪陪自己,另一方面也知道父母必须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她说:“妈妈的身体不好,但为了养家还得在西安一个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
在这21名农民工子女中,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在外省市打工。
“‘五·一’节父母都不能回来,你们对他们有什么希望吗?”记者问。
“我希望他们在外面平平安安!”王乾琳第一个说,别的孩子也纷纷点头,此时她们眼中几乎都闪着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