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定为校训,后改为“止于至善”,以后学校又将这八个字合在一起,定为校训。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正值民国初期,内忧外患,国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政局动荡,外国侵略者横行中华,国家贫弱,民不聊生,有识之士纷纷寻找救国图存之路。一些志士开始兴办高等教育,陈嘉庚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家乡福建厦门创办厦门大学的。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最早见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来,晋朝荆州刺史陶侃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励志勤力,督领八州军事,屡立战功,声名远播。这在唐开元年间编修的《礼学记》中即有记载:“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也曾对“止于至善”作了阐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就是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
厦门大学的创办者陈嘉庚先生将这些古训定为校训,旨在激励厦大师生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以达到创办大学之目的。陈嘉庚先生在筹办厦大之时,强调要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
厦门大学校歌是建校之初由时任该校教务长的郑贞文(化学家、编译家、教育家)作词,赵元任(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作曲创作的。
歌词为:“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
歌词意为,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让他们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要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要能动手;学生不仅要学会治学,更要学会做人;在校时汲取知识,走出校门后,能以其所学贡献国家服务人民,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这种“充吾爱于无疆”的境界,也是厦门大学办学宗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