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海西建设 提升办学水平
——访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
从2000年升本以来,泉州师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学校在短短的八年间取得标志性的显著办学成果,实现了办学的两个根本性转型,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由专科向本科转型,由单科性向多科性转型,成为省内外学子瞩目的一所高校。在学子即将填报高校升学志愿之际,记者就泉州师范学院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问题,走访了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
搭建平台展优势
立足泉州,面向海西。泉州师院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己任,根据海西建设对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思路,突破师范院校原有的办学定势,创立并设置了一系列非师范类专业,努力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目前,泉州师院共有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23个,非师范类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55%。
在增设新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泉州师院紧贴泉州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依托学校重点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协同相关研究机构,建设了十一个科技文化创新和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以服务平台为载体,直接参与和服务泉州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取得了服务经济建设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双赢。
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建设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经济学、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和经济思想史、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等重点学科,以经济研究所、福建省民营企业家研究会、民营企业研修院等研究机构为依托,整合力量和研究资源,从信息化角度切入服务支撑地方经济建设。建设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服务平台,以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平台泉州师院分子生物与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和生物科学、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重点学科及相关研究所、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为依托,为石油化工、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支撑服务。
发挥学校人文优势,建设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合作交流与合作服务平台,以福建省高校社科研究基地泉州师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和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对外汉语、音乐学等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字学、民族民间音乐、专门史等重点学科为依托,开展闽台文化、闽南方言、南音南戏、闽台地方史的研究,先后派出四批志愿者赴菲律宾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得到国家汉办的好评。建设艺术设计与服装鞋帽陶瓷雕塑行业服务平台,以学校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鞋类造型设计、陶瓷树脂工艺设计等专业的资源提供支撑,为我市的纺织鞋服、工艺制品等相关行业、企业服务。教育科学与学习型社会服务平台,发挥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范类专业的师资和继续教育服务机构的作用,为海西基础教育提供职前师资培养、职后培训。
质量工程促发展
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泉州师院扎实推进“质量工程”,以培养大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为抓手,在师资水平及影响力、课程与学科专业建设、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以质量工程为例,从2007年起步,到目前为止,所有省级项目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如省级精品课程15门,立项3门;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7项。学校师资水平得到许多大学认可,目前已经被省内外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的有30人,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有4人。
学校有两个项目拥有较好的科研基础,被列为福建省高校创新平台:一个是对应国家批准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而设立的省级“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一个是对应泉州新兴产业生物工程而设立的省级“分子生物与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专业建设显特色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泉州师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显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以特色求生存、促发展,泉州师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实施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的战略。根据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社会的需要,在省内率先开设了以传承南音文化为宗旨的音乐学(南音方向)专业、以培养书法专业师资为主的美术学(书法教育)专业、以培养艺术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艺术教育专业、以培养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特殊教育专业,这四个专业都是我省唯一的专业点,在全国也只有少数学校有开设。学校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中文专业教学团队还被列为省级教学团队;还有工商学院将工商与信息、与经济的学科整合,也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被列为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泉州师院有师范教育专业19个,覆盖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所有专业,其中特殊教育和艺术教育专业目前省内只有泉州师院开设。学校还建立了职后教育终生教育体系,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提供了平台。
以生为本育新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着如何保证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的新挑战。对此,泉州师院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实施导师制个性化培养与创新教育,采取“攀岩计划”,推动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素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泉州市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达标率均达到全国重点院校水平,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通过率每年均超过全国师范院校平均线。
在全国性“挑战杯”创业大赛、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演讲比赛、声乐、美术、运动技能等各类比赛中,参赛学生捷报频传。艺术学院学生Classic组合代表福建省参加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闯入总决赛并取得好名次。在“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中,获得鞋类设计优秀奖并入围总决赛;在全国海峡两岸大学生鞋类设计大赛中进入前五强,摘得铜奖;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板鞋竞速中获男子100米第二名、男子60米第三名;在全国首届脚斗士个人赛中获第三名;连续两届获得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健美操大赛第二名;在第二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荣获3个优秀奖;在“圣火耀神州、伊利奥运健康大使”选拔总决赛中,体育学院学生进入八强,成为伊利奥运健康大使;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一个“全国特等奖”,刷新了我省重点本科院校总揽该奖项的历史;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成绩名列我省同类院校前茅,2008年突破性获得二等奖,2009年获得一等奖,为福建省参加本项赛事以来首次获得的最高成绩。
近几年来,应届毕业生考研人数不断增加,以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全国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占了相当比例。毕业生就业率达93%以上,远远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严谨办学上水平
自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泉州师院从改革创新入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把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塑造学生的蓝图,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抓课堂教学质量,加大课堂的监控力度,举行全校性教师授课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示范性竞赛,树立教学模式和典范,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抓考风考纪,全面推进教考分离,单桌考试,流水阅卷,质量分析等一系列考试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和教风的转变。抓实践教学,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全面推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160多家实践基地签署合作协议。抓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扶持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氛围的形成。抓体育教育,提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以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化为目标,泉州师院着力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用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改革学籍管理办法,积极实践学分制,以“厚基础、宽口径、能创新、适应性强”的思路深入研究和全面调整教学计划,扩充选修课容量,加强文理科渗透,逐步把“要学生学”的要求转化到“学生自己要学”上来。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设立教学名师奖、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教师年度优秀科研奖、高层次课题与成果配套奖等,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和科研课题,参与竞争各级各类成果奖,在高层次学术刊物发表论著。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泉州师院已经基本形成“服务海西经济区建设、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扎实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着力制度文化建设、以深度的理论探索推进教改活动”的工作格局,学校正逐步向着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性本科大学发展。 □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