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光兵 通讯员 邓辉煌
在恩施州,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总喜欢把如今的湖北民族学院称为“鄂西大学”或简称“鄂西大”。其实,从1984年4月胡耀邦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到1989年7月湖北民族学院挂牌成立,鄂西大学仅存在了5年零3个月。早在20年前,“鄂西大学”这个称谓就不再被正式使用了。是什么原因让广大群众对鄂西大学这个校名如此眷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有着71年历史的民族院校,回顾她的历史变迁……

1984年4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筹建中的鄂西大学题写校名。记者 黎志祥 摄

1984年11月15日,鄂西大学正式成立,并在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召开成立大会。(资料图片)

9月7日,湖北民族学院迎来2009级新生。 记者 周光兵 摄
9月7日,湖北民族学院迎来了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000多名新生。生源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也许是数十年前的恩施人做梦也没想到的。唐太宗李世民早在千余年前就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有“读史使人明智”的名言,可见学习历史之重要。湖北民族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余忠钦围绕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侃侃而谈。
71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她的成长历程,正是恩施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史。
临危受命:恩施师范诞生
湖北民族学院历史上曾多次变更校名,正式使用过的校名有11个之多。说到湖北民族学院,就不能不提到抗日战争,正是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她得以落户恩施。
1938年6月,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军事会议,下令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一律撤离武汉。当时,各地中小学校大部分已停办,省政府主席陈诚筹备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并自兼校长,将省内公立私立中学、师范、职业学校统为一体,实行公费制度,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11月24日,学校迁至利川,校址定在岩洞寺,学校随之更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利川乡村师范分校,1939年改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利川乡村师范分校,1941年7月改为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5月迁到恩施,次年2月更名为湖北省立恩施师范学校。
1949年4月,武汉、宜昌先后解放,国民党宋希濂部溃退到恩施,强占校舍。学校一再要求省教育厅出面交涉,省教育厅反而强迫学校迁回利川,部分师生被迫迁回利川。
1949年11月,恩施、利川相继解放,学校再次迁回恩施。1950年10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恩施师范学校。1958年,学校在办中师的同时,又办了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2月,恩施师范、咸丰师范、建始师范合并成立恩施地区师范学校。1977年11月,湖北省革委会批转省计委、教育局《关于发展高等院校地区分院的报告》,学校发展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由此进入高等专科教育阶段。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恢复了一批高等学校,其中包括恩施师范专科学校,批准规模600人,学制3年,任务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初中教师。
承前启后:筹建鄂西大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逐步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恩施地区办一所综合大学,以改变人才缺乏局面,推进恩施地区发展。1983年12月1日,鄂西自治州成立,筹建一所综合大学之事被提上议事日程。
1984年3月20日,省政府向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鄂西大学的请示报告》。4月6日,正在鄂西州视察的胡耀邦总书记为筹建中的鄂西大学题写了校名。7月6日,教育部回复湖北省政府:“经与国家计委、国家民委研究,同意在恩施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鄂西大学。”
省、州两级都非常重视鄂西大学的筹建工作。6月2日,省委科教部、省教育厅和鄂西州在武汉联合召开鄂西大学董事会筹备会议,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副省长梁淑芬、武汉大学等26所在汉大专院校负责人以及省计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就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创办鄂西大学、武汉地区各大专院校如何支援鄂西大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华中农学院、华中师范学院、中南民族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医学院、湖北财经学院、湖北医学院、湖北大学等10所院校组成的湖北省鄂西大学董事会成立,作为鄂西大学的资助、咨询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动员武汉地区大专院校及有关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鄂西大学。鄂西州提出,凡到鄂西大学短期支援工作的,除享受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津贴外,高级知识分子每月补助100元,中级知识分子每月补助50元。
1984年11月15日,鄂西大学正式成立,并在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召开了成立大会。
1988年4月25日,省教委邀请省直有关单位和武汉地区高校对正式建立鄂西大学进行论证。4月30日,省教委、省计委将《关于正式建立鄂西大学的请示》呈报给省政府。5月,省政府向国家教委呈报了《关于正式建立鄂西大学的请示》,国家民委、国家教委派员前来实地考察。6月,国家教委对鄂西大学的筹建工作进行考核和验收,并根据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第12条“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之规定,提出更改校名,即学生人数未达到相应规模,校名不宜定为某某大学。
1989年1月14日,省教委向国家教委呈报了《关于鄂西大学校名的请示》,建议改为“湖北民族学院”。6月8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同意建立湖北民族学院的通知》:“鉴于鄂西大学已经筹建多年,基本上达到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所规定的标准,经论证研究,同意在筹建的鄂西大学基础上正式建立湖北民族学院,由湖北省领导,所需办学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均由省负责安排。”7月6日,湖北民族学院正式挂牌建立,标志着筹建任务结束,鄂西大学时代终结。
继往开来:建立湖北民族学院
也许有人会问,学校称谓由“大学”变更为“学院”,是否意味着某种倒退呢?
其实不然。早在1984年,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鄂西大学的文件中就已指出,“鄂西大学规模暂定2000人,学制本科4年,专科2至3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一直并未招收本科生,仅在师专原有的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5个基础专业之外,增加了林学、特产2个专业,共计7个专科专业。1988年11月,省教委同意中文、数学2个专业在办好专科的同时增设4年制本科。1989年8月1日,国家教委专门就“本、专科兼顾,以专科为主”问题作出解释:学院在每年招生时以专科生为主,办学层次上仍属于本科院校。1989年秋,中文、数学2个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湖北民族学院本科教育由此开始。可见,正是在变更校名之际,学校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跨越。
再者,国家教委在《关于同意建立湖北民族学院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鄂西大学“基本上达到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所规定的标准”,并且同意在此基础上建立湖北民族学院,这也是对鄂西大学筹建工作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标志着学校已经进入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行列。
1998年6月12日,省政府下发通知:经教育部批准,省政府决定将湖北民族学院与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主校区定在原湖北民族学院,两校进行实质性合并,由省和恩施州双重领导且以省为主,归口省教委管理。12月5日,两校完成实质性合并,省委组织部任命学校新任领导班子。
如今的湖北民族学院,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和民族预科部以及一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共有50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6个硕士点,3个专业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2.2万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000余人,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校园面积15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图书资料100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亿元。
71年来,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余人,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中有的在中央国家机关任职,有的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任职,有的在世界著名高校和跨国公司任教任职,许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骨干,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大部分资料引自田万振、汤贤均等编纂的《湖北民族学院七十年》,湖北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为本文提供了资料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