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厦门大学85周年特别报道-林惠祥 高校创办博物馆第一人
来源:厦门日报 2006-3-29 9:26:02 【字体:小 大】

 

厦大记忆建校85周年特别报道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厦门日报 联办

先生遗愿终成现实

记得当年在厦大读书,每天清晨从宿舍区狂奔到篮球场“点操”,都会路过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这座在学子的喧闹中沉静存在的建筑。

这座博物馆的很多掌故都和第一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有关。林惠祥当年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说,“陈嘉庚倾资办学,林惠祥倾资办馆,均为时人所敬仰。”

林惠祥是一位传奇人物,厦大人类博物馆就是在他无偿捐献私人收藏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那些他含辛茹苦收藏而来并且伴随他颠沛流离的珍贵文物,最终在这座博物馆找到归宿。

作为一位学者,林惠祥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史、民俗学等领域也卓有建树。他最早科学地论证了台湾与大陆史前族群、文化的渊源关系,最早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最早探讨南洋史前考古和南洋民族史志,是我国人类学的先驱者之一。

其实,创办博物馆只是林惠祥为发展人类学计划的第一步,他在一份建议书中曾提到,将来待条件成熟了,可以在博物馆的基础上再办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系,建立起系、所、馆的完整体系。

1984年,经批准,厦门大学在人类博物馆的基础上,设立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并增设当时大陆惟一的人类学专业,实现了林惠祥的遗愿。

生平

林惠祥出生于1901年,福州东瀛学堂毕业后随父回台湾。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林惠祥遂弃业返厦,报考厦门大学,先读预科一年。1926年在社会学系毕业,是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在学校毕业生名录中列首名,文科只有他一人毕业。在厦门大学预科任教一年后,赴菲律宾留学,1928年取得菲律宾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回国不久,1931年秋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担任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后兼系主任。1937年日寇侵占金门后,举家赴南洋避难。1947年秋重返厦门大学任历史系教授。1953年厦大成立人类博物馆,任馆长,后又兼任南洋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2月13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逝。在他58年的生涯里,有25年是在厦门大学度过的。

林惠祥先生制作高山族人像模型。(翻拍)

林惠祥模仿猿人姿态教雕塑工制作猿人模型。(翻拍)

在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期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也将完成修缮,开门迎客。这里已被确定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修缮后馆舍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将展出数千件馆藏物品。

人类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的青铜雕像将被安放在博物馆内,这是厦门大学邀请上海知名雕塑家所塑,以纪念这位曾经为厦大人类博物馆的创立呕心沥血的学者。

一生珍藏无偿捐献给厦大

早在1934年,林惠祥就创办了博物馆的筹备处,收集、发掘和整理我国东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考古、民族文物等人类标本,并且开放供厦门大学师生教学参考,也供校外人士参观。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惠祥携带他收集的珍贵文物,举家逃到南洋避难。林惠祥的女儿林华明说,父亲不为日本人办事,生活无着,有位欧洲学者想乘机收购文物,被父亲严词拒绝。为了避免日本人的纠缠,父亲逃至偏僻的乡下,隐姓埋名,以种植为生。父亲拿锄头种木薯,连火柴也买不起,靠敲石取火,生活的艰辛到了无法想像的地步。1945年日寇投降时,父亲说,若再拖半年,恐怕这条命就熬不过去了。父亲对我们说,就是用草绳做裤带,勒紧肚子,也不能变卖一件文物。

1951年,林惠祥将一生辛勤搜罗和积存的文物、图书数千号(每号一件至数十件不等)全部捐献给厦门大学,建议设立人类博物馆。在1949年的一份建议书中,他写道:“提议人因多年教授人类学的经验,深感有这种需要,自十余年前即有志倡办人类博物馆,曾自费搜罗标本……本人因目见当时私立厦门大学经费困难,乃节省自己的生活费,用来旅行、采集和购买,并拟向南洋募集标本,打算略具规模献与国家。不意因日寇侵略,携带其大部分逃亡南洋,在南洋续有增加……如厦门大学设立人类博物馆,愿意贡献为基础。”

时任厦大校长的王亚南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呈报上级有关部门,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人类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手写馆名。这是福建省第一家博物馆,也是中国高校第一家博物馆。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中国著名博物馆之一。

亲自模仿爪哇猿人当“模特儿”

厦大人类博物馆初创时期只有三人,每月经费才70多元。林惠祥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馆里添购文物,他月工资两三百元,因为购置文物,家里到了月底经常没钱买米,买菜有时是赊欠的。后来博物馆的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二层楼36间陈列室,人员也不断增加。

几乎所有博物馆的模型、展柜,都由林惠祥亲自设计、监制甚至制作。他常常俯在地上,制作立体地理模型。他的学生和家人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他和一位技术员用粘香末雕塑从猿到人进化的模型,其中爪哇猿人就是林惠祥个人的杰作。在雕塑这尊猿人时,他既是模特又是雕塑师,对着镜子,脱掉上衣,手持木棒,张着大嘴,模仿猿人的样子,不时使劲使肌肉凸起,亲自动手塑造模型,还留下了一张老照片保存至今。

已故的厦大人类博物馆第二任馆长陈国强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林惠祥先生在博物馆亲自为参观者讲解,亲自为人类博物馆写“陈列品说明书”。他用的稿纸,常是已经用过一面的废纸。他常对我和馆内人员说:“我们应当一个钱当两个用,少用钱,多工作。”他还把自己的用具从家里拿到学校供办公用。

厦门大学研究台湾的先驱

1928年,林惠祥自菲律宾返国,1929年,受中央研究院委托,林惠祥化名林石仁,假托为商人,单独深入日本侵占下的台湾,进入山区调查高山族(当时称番族),搜索有关高山族生活和文化的文物,并在台北圆山发现了新石器。调查中因受到日本警察跟踪,只在台湾停留两个月,后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

1935年,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化名林淡墨,于暑假第二次赴台湾高山族地区调查,由于受到日本警察的监视,只在台湾停留两个星期,便携带搜集到的数十件高山族文物返回厦门大学。他冒着生命危险所获得的文物,是研究人类学和高山族文化的珍贵资料,得到各界的重视。他记述高山族歌舞、音乐的文字,令人心驰神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陈孔立教授撰文认为,林惠祥是厦门大学研究台湾的第一人。现在厦门大学研究台湾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台湾研究院之外,其他院系也有不少教授参与这项研究,而本校研究台湾的先驱者则是林惠祥教授。

陈孔立还说,尤为可贵的是,《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和后期的一些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既讲两岸的共同性,又讲台湾的特殊性。他的研究结果有力地说明了“台湾新石器人类应是由大陆东南部迁去的”,“台湾新石器文化属于祖国大陆东南一带系统”,同时,也强调台湾有其“地方特征”。

往事




陈嘉庚先生手书《述志诗》相赠

1956年,林惠祥先生与陈嘉庚先生在研究创办厦门华侨博物院。 (翻拍)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从猿到人进化模型。

林惠祥教授与陈嘉庚先生交往甚密。去年8月,林惠祥的妻子黄瑞霞女士和女儿林华明女士将陈嘉庚亲笔题赠给林惠祥的《述志诗》原件无偿捐赠出来,又一次印证了这一段被尘封的往事。

林惠祥举家逃到南洋避难,曾协助陈嘉庚先生整理过《南侨回忆录》。日本投降后,1946年,厦门大学聘林惠祥回来任教。陈嘉庚非常支持,并赠送2000元大洋作为路费。临别之时,林惠祥希望嘉庚先生题字留念,他慨然应允,亲笔手书《述志诗》相赠。

《述志诗》是陈嘉庚先生1944年避难爪哇之时,在“胜利未达,敌寇未败,潜踪匿迹,安危未卜”的情境中所作的一首诗,诗作寄托了嘉庚先生的理想、志趣,忧国忧民和期盼抗日胜利的心情。

陈嘉庚还将《南侨回忆录弁言》中的一段话题赠与林惠祥,“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万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最后一页是落款,“林君惠祥属,陈嘉庚书于星洲怡和轩,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三日。”

林惠祥后来在厦大担任历史系教授,并将毕生收藏捐献给人类博物馆。而嘉庚先生回国后筹建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每周都要从集美赶来,看看工地,然后手拄拐杖,步行到人类博物馆,坐在朝南的办公室里,与馆长林惠祥商量如何发展博物馆事业。

(感谢林惠祥教授的女儿林华明女士对本文写作的支持。)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王文静 本版摄影/姚凡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