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奇才”周剑,四次考进名牌大学,却有三次因为痴迷网络、学分不够等原因而被退学,成了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的“素质教育”这一转型过程中“最典型的转型的不成功者”。从一定意义上说,周剑的遭遇再次证明,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严重异化,在很大程度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功能,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了。
高考制度,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一张“筛子”,经过高考“筛选”的学生,应该是一些适宜高校培养的人,进而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因此,凡是能够通过“筛眼”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准,还应该具备健康的人格特征,包括意志品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此外,还应该具备健康的体魄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毫不夸张地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从它出世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缺陷的。因为这种制度过分注重了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些问题并不严重,而且书本知识毕竟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考制度还基本上能够起到把那些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学生选送到高校的目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的日趋白热化,高考也逐渐从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向目的本身异化——高考开始变得既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基础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高考所能够反映的,仅仅是一个人的考试能力,包括对各类试题的熟练程度、对出题重点的准确判断以及答题的技巧等等。至于考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则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人,同时可能有很好的综合素质,也可能综合素质很不如人意。很不幸,周剑看来就属于后一种情况,但由于他的考试能力超强,所以他能够屡屡过关斩将,四次进入名牌大学。
从报道中介绍的情况看,周剑之所以三番五次被大学做退学处理,主要是因为他痴迷于网络游戏,对一个成年人来说,这主要可以被视为一种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此外,导致他进入虚拟世界寻求解脱的一些偶发事件,如失恋,丢自行车等等,完全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大学生无法避免的“成长的烦恼”,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所必然要体验到的正常现象,但这些居然都构成了他遭受重大人生挫折的基本因素,由此可见现行高考制度这张“筛子”的“筛眼”是多么不合理,不均衡了。
综观世界各国的高考制度,很少有像我们这样的,几乎把卷面成绩作为惟一标准来录取学生的。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高考”成绩外,学生做义工的时间及表现、体育运动的水平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等,都是录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只能通过一系列综合的指标才能够被准确地判断,而单一的指标,却只能告诉我们考生的单一素质,如果是一个已经异化的指标系统,其反映出来的,更是完全混乱的信息——周剑的遭遇再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