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能讲授理论 下台能指导实践
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有一类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供需比达到了1∶10,连年被知名企业和高职院校抢先签约甚至预定;广州、温州、青岛、苏州等地教育部门连年组团到该校专场招聘毕业生;就连诸如摩托罗拉、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对他们青睐有加。这就是该校培养的“本科+技师”的特色人才。
赋予实验实训教学合理地位
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8000多万技术工人,但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3.5%,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担当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重任的职业院校中,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仅占4%,而被誉为“上台能讲授理论,下台能指导实践”的“一体化”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从2000年始,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开始了培养“本科+技师、“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新探索,改革的重点是赋予实验和实训教学以合理的地位。院长孟庆国告诉记者,学校在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环节基础上增加了“实训”环节,不但赋予实践教学以前所未有的比重,而且改变过去比较孤立地重视实践教学和各行其是的教学状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的大系统之中,形成了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四项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整体功能。
电子系学生何锦荣就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受益者。他在实验室里接触了高频信号发生器、电感测量仪等高精尖设备后,对此产生兴趣,在实训时自己设计制造出单工无线呼叫系统,并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他谈起“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时感受颇深:“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我们从实验中产生兴趣,再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做实验充实理论,通过实训提高技能,最后在毕业设计中提升综合设计能力,完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达到学习的质的飞跃”。
不拘一格充实特色教师队伍
为了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近年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努力建设了一支以专业技能见长的特色师资队伍。他们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了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银牌获得者——韩国技能大学元中植博士等国内外专家来校任教,向学生传授技能“绝活”和实践经验。还根据学校教学特色发展的需要,引进了具有技师以上水平的实训教师20多人,并拥有一支由知名技能专家组成的外聘专家队伍。如: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津来、李刚,全国奥林匹克技能大赛命题专家、评委孙凤金,全国青年职工技能大赛钳工组裁判长刘介臣等。同时,要求专家长期参与指导实训教学,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该校要求教师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和申报职业技能鉴定,许多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都取得了高级技师、技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机械工程系等系级教学单位中,“一体化双师型”特色教师的比例已占56%。在实训教师中,目前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更是高达78%。
构建课内外实践实训大平台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使他们“能文能武”,二是为了客观地检验“教”与“学”的成果。学生技师资格的鉴定实行教考分离,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实施鉴定,除了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考核方案外,还增加了高新技术技能、复合技能等考核内容。
学校先后购置了两亿多元的先进教学设备,建设了数控、自动化、电子、汽车等一大批专业的实训实验基地,并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先进生产环境保持一致,为学生学习和训练创造仿真的企业环境。同时,学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全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预约使用实验室,自己选做课题。该校学生近年来在全国、全市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数以百计,许多创新性想法都是在良好的实训实验环境中萌芽的。
该校还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培养行动计划”,开展以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该校“电子工程师摇篮”、“机器人俱乐部”、“众乘汽车俱乐部”等众多开放性实践基地和科技社团,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空前普及。仅“大学生电子创新协会”就吸收了电子系的1400余名学生,会员占学生总数的70%。
该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新模式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5年,“本科+技师”教学成果荣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而这一成果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终于有了规模化培养出来的科班出身的“双师型”师资。 (本报记者 张宝敏)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