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发言论点摘登
组建跨学科团队 提升学校实力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王子镐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但是目前全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大学在现阶段仍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化工大学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创新的新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个人的探索显得作用越来越有限,基地、团队和跨学科中心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有效组织形式。
探索跨学科中心管理的方式
去年开始我们对学校的学科力量进行整合,突出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出优先发展能源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国防新材料等研究领域,鼓励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生物、制造业、信息、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国防等领域密切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延伸原有优势、特色学科,向具有前沿发展趋势的新兴学科移植、交叉、渗透。学校开始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次整合中,学校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而是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制度通过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掌握不好会形成学科之间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还会抑制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跨学科中心的建立打破了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
在人员管理上我们采用研究方向相对固定,学科带头人固定,人员流动的办法。校内某个学科、学院的教师,校外人员因项目组合聘任。在评价与考核上采用多样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学校对中心进行考评,中心负责人根据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人员进行考评,施行双聘(兼职)研究员制。在行政管理方面学术与行政网络交叉,按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建立学术组织,但人员的学科管理、学术贡献、学术水平考核、招收研究生的管理仍在原学院。从跨学科中心科研经费中提取管理费的20%作为中心的运转费,外聘人员费用由课题经费支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跨学科中心在学术上显示了初步效果,初步形成了学科交叉。其中一个跨学科中心已组建了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共同承接了国家“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和一些企业的科研开发课题。
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改革稳定发展
在当前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审时度势,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要科学判断和把握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经费短缺,人才匮乏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一所高校不可能在众多的领域中始终占据优势,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的共识。
在学科发展中突出特色和优势将使学校的水平和实力得到提升。这涉及到学术问题和复杂的非学术问题,需要领导者既要有敏锐的直觉,也要有勇气和智慧。为了保证这个过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要始终追踪科学发展的前沿,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学校“211”一期、二期的建设中,我们一直坚持重点支持的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扶重、重点突破”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则。
在一所高校中,没有传统学科的积累,凭空打造新兴学科必然事倍功半,也是不现实的。同时新兴学科的建立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如何既要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又要使新兴学科尽快地成长起来,这对决策者是一个考验。同样,一所高校中,学科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强弱势之分,“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流的学科,但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学科”。弱势学科的成长需要时间,既要支持与宽容,又要在必要时果断取舍,这就是决策者的责任。我们学校的化学工程学科一直是传统的优势学科,早在2000年以前,学校就致力于在化学工程领域培养生物化工学科的带头人。2003年,学校决策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当时化学工程学院很多教师认为分离会削弱原有的强势学科地位。学校坚持这一决策。实践证明这么做是对的。三年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曾获得了一项国家科技大奖,而化学工程学院不仅没有被削弱,发展势头仍然非常好。
第二,教育管理者必须准确判断和把握学校发展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改革、发展也必然带来新矛盾。改革是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发展的保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高等学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主流,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我们也在承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责任和压力。
学校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办学理念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科建设要不停顿向前推进,学风校风要不断充实和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待遇,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要不断改善。适应这种不断的发展,学校就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