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晨报消息(记者 严珏)昨日,是初三元月调考首日,记者翻看各科试卷发现,各科均有考题涉及身边的热门事,考生要想得高分不能读死书。
昨日考的是语文、数学、思品和历史三科。语文的第六题,要考生以“城运会中武汉的变化”为研究范围进行综合性学习。翻开试卷,时代气息和新年的气氛扑面而来,如“嫦娥一号”、奥运吉祥物走进试卷,有强烈的时代感;歌咏比赛,发贺卡,铺桌布,都弥漫着新年的气息,让考生倍感亲切。思品和历史试卷中也有热门话题,如31题的材料选自去年热播的央视新闻纪录片《大国的崛起》等。
初三元月调考今日继续,上午9:00~11:00考科学;下午14:00~16:00考英语。据介绍,此次调考试卷的格局、特点将反映出“4月调考”乃至中考命题的趋势和变化。调考结束后,各区集中阅卷。
今起特邀“晨报名师团”成员,评析元月调考试卷。
语文 作文加难度,与高考接轨
与去年元月调考比较,试卷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一些微调。总体来说,要拿高分,学生要学好课本,关注生活。要学会思考生活,扩展阅读,培养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提高文学素质。
基础知识考题灵活
病句修改去年是两道题,今年只有一题,题量少一道题,分值由原来的4分降为3分。古诗文默写填空,由去年的6分上升为8分,题量没有变化。综合性学习题型稍有改变,今年的题型书写量要少些,重在考察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研究范围类选题、选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文言文要求提高
文言文阅读题中解释加点的字,去年是四个句子,解释四个实词的含义,分值是4分,今年是3个句子,解释三个实词分值提升为6分。翻译句子去年是两个句子4分,今年是一个句子4分。另外加入了一段课外文言文与课内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勾联,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理解能力。总分值不变,减少了题量,要求提高了,引导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要精确不能模糊,不然失分较多。
另外两篇现代文阅读没有变化。
作文难度加大实现与高考接轨
去年元月调考是一篇命题作文,中考是半命题作文。这次考的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材料,从中提炼观点,然后从材料中选出一个角度,自己命题,再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大了难度。
这次材料作文实现了与高考接轨,高考都是考的材料作文。
数学 5道题考了新知识点
今年是武汉市数学新课程全面进入中考的第二年,与去年的元月调考相比,今年的试题既保留了延续性,又有一定的变化。
试卷第5、8、10、12、14题,共5题考到了新的知识点。这些新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如第8题考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都是平时教学中的重点知识。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对比去年的试题,既保持了相对稳定,又有一定变化。试卷的分值、题量、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个数保持不变,与去年中考一致,最后两个综合题的呈现方式跟去年一致。
历史 《大国崛起》、“嫦娥”成考题
试卷充分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如第16题提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第17题提到亚欧文明的交流和传播;第21题提到西方的“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31问及“你怎么看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32题采用问题立意的形式进行探究,不同于以往专题立意的形式。32题以“革命或改革”为话题,提出“成功的革命一般会改变社会性质,推动社会发展。有些成功的改革也会导致这种变化”。此题还要求学生思考“改革或革命要想取得成功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从而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贴近
试卷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如31题的材料选自去年热播的央视新闻纪录片《大国崛起》;31题提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等。
思品 知识点覆盖面更广
一些往年很少考的知识浮出水面,如:中学生如何正确消费、我国人口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影响、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等。这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新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要点》可能会增加新的内容,今后的四月调考和中考可能会考得更细。
旧知识点重现
一些现教材没有的知识点(旧教材有)重现,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分别出现在两个选择题中。这两个知识点的重考,我个人认为是有充足理由的,因为今年的十七大报告非常重视,这启示我们今后的备考中应密切关注十七大报告及时政热点问题,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尽管现教材没有,也应列在备考内容中。
(以上各科均由 “晨报名师团”名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