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学校特色 稳步提高质量——北外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有特色的外语类大学,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学校现设有43种外语本科专业,除英、俄、德、法、日、西、阿等通用语种外,绝大多数为非通用语种,其中13种外语为全国唯一的学科点。但随着外语专业的教学技术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外语类院校和其他外语教育机构发展迅速,给北外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发展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
最近,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就北外非通用语的教学改革做了三次批示,周济部长指出: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北外小语种本科生在大三时到对象国学习一段时间。要把小语种学生出国留学纳入到本科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去。”周济同志的指示精神,为我们创新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明了一条走国际化道路培养人才的新路。
破除“偏狭的外语工具观” 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
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国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等就是经典的语言学著作。语言学不是一个处在社会边缘的学科,在每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语言学往往能引领时代风气,促进社会的巨大变革。
但是,一些观念阻碍了语言学科的发展和外语类人才的培养。著名德语教学专家祝彦先生指出:外语首先是文化。过去,大学文学院外文系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学、历史和哲学,精通一门或多门外文,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和思想家。但后来外文系改名外语系,一字之易,却突出的是“偏狭的外语工具观”。
把外语作为工具,把外语教学变成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们要培养的外语人才,是国家所迫切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还要在此基础上,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谁都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北外要推进的非通用语种教学改革,就要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展开。
严把非通用语教学质量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严把教学质量关,打下扎实的外语基本功。
65年来,北外在外语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谈到,过去他在北大长期担任东语系的主任,当时北大的老师、学生都很羡慕北外,因为北外的口语抓得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成绩都源自北外坚定不移地奉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
北外非常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基础阶段外语教学是北外教学特色中的特色。北外对每个新入校的学生进行语音、语调强化训练,大学期间基本功长抓不懈。“字正腔圆”的表达成为北外的“金字招牌”。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北外坚持“严格要求,精细训练”,实行小班互动的听说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北外非通用语的教学改革不能丢弃自身的传家宝。相反,北外要在保持严格要求、重视基础和艰苦奋斗等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北外非通用语的教学改革,要秉承这样的原则:永葆北外的教学特色,严把教学质量关,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
调整非通用语种学科布局,加强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
北外“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强化优势、调整结构、明确重点、合理布局”的学科建设方针。学校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国别、区域以及国际关系来重新规划非通用语种学科设置,重新组合各个语种专业,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
随着更多语种的建立,北外欧语系将达到15个语种,亚非语系将达到17个语种,这两个系都面临着如何容纳新语种和科学管理的问题。我们正着手在这两个系的基础上,积极筹建新的教学科研单位。北外在欧语系基础上积极筹建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下设“北欧语系”、“中东欧语系”和“南欧语系”等;在亚非语系基础上筹建亚非学院,按对象国所在地区分成东南亚语系、南亚语系、西亚非洲语系和韩语系等等。
学校计划通过非通用语学科布局的调整,真正将单纯的语言教学单位提升和发展成为集语言,文化,国别研究,地区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实体。北外已经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科可以依托北外国际关系学院的平台,更好地开展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
开展“7+1”项目:7个学期在北外,1个学期在海外。
北外努力与国外相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争取把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学习一个学期。我们称之为“7+1”项目:即每个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在北外学习4年期间,7个学期在北外,1个学期在海外。为此教务处准备制订一系列涉及学生双学位、辅修、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和暑期班的规章制度,将大三的其中一个学期腾空,为有条件的学生出国学习创造条件。
亚非语系越南语教研室统筹安排学生的公共课和双学位课程,今年准备把05级越南语班的24名学生派往越南学习一个学期。亚非语系还与马来亚大学达成协议,今年把05级和06级马来语班的48名学生全部派往马来亚大学学习8个月时间。
学校还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签订协议,今年暑期在这两所大学开办海外暑期班,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国参加对方暑期学校的学习。学校把海外暑期班学习整体纳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门整体课程。学生学习结束,考核合格,得到相应的学分。
切实推行通识教育,为非通用语种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非通用语学习的特殊性,加强通识教育,对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到北外来学习非通用语,基本都是从零开始,本科四年的时间也大部分投入语言的学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好一门全新的语言压力很大,任务非常艰巨。学校因此加大了改革力度,这学期从北京大学引进十门精品课程,开设“中国经济与社会”专题系列讲座,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北外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科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推行通识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中国文化修养和运用中文的能力。为更好地对非通用语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学校正积极筹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并为此专门举行了校内和校外的专家论证会。
另外,从近两年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就业市场对单纯掌握非通用语的毕业生需求相对较少,掌握较好英语水平的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具优势。前希腊驻华大使来北外访问,谈到北外希腊语专业学科发展的时候,也再三强调:希腊语专业学生的第一外语仍然是英语。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保证非通用语专业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力争处理好非通用语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与第二学位学习、与中文学习和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积极推进学分制。最近学校出台政策,允许非英语专业学生报考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报考条件由各个院系掌握。
通过这些举措,北外将搭建起学科更加广泛、学术水平更加精深、专业基础更加坚实的人才培养平台,为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郝平)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