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夏时报》3月26日报道,中国科协领导透露,学术不端教育将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将以本科生为主体、研究生为重点。目前,在清华大学等开展试点。
在今天,学术腐败已经到了让人痛心疾首的程度了。学风浮躁、学术造假、为利益集团代言等种种丑陋现象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公众对学术名人的信任降低到了极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协从学生抓起,开设“学术不端教育”课,其挽救学术的急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都期待,开设“学术不端教育”课能起到一点实际的作用,但这种期待很有可能仅仅是一厢情愿。学术不端早就渗透入了高校的各类人群,一些所谓的名师也名列其中。说不准给大学生上“学术不端教育”课的某些老师就有学术不端的嫌疑。很难想象,当学生一面接受学术要纯洁的熏陶,另一面又目睹身边的老师搞学术腐败时,他们会怎么想。学生可能会认为,学术纯洁只是嘴皮子上的事,真正做起来就不必那么“死心眼”了。学生听老师之言,更观老师之行,当为师者心口不一时,“学术不端教育”这堂课反而会起到负面的效果,学生更不会把学术当回事。
因此,开设“学术不端教育”课起码的一个条件是高校的老师能做到学术端正,做不到的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目前国家对学术不端的处罚措施却往往疲软无力,隔靴搔痒,学术不端者感觉不到疼。收益与成本的关系谁都懂,当学术不端能快速的换来大把的钞票,换来职称的提升时,不端者获得不过是警告、降职等,而且绝大多数人以后还能继续“做学术”。如是,还有多少人会坚守学术操守?即使学生现在真的接受了学术要端正的道理,但走向学术岗位后,面对丰厚的诱惑,面对收益与成本的巨差,他们还能保持学术纯洁吗?
在处罚学术不端不严厉、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难以改观的情况下,“学术不端教育”课就像一座浮萍,只是“看上去很美”。治理学术腐败,还得动真格的。晚年致力于学术反腐的邹承鲁先生曾直言,“光说是不行的,对学术不端行为,一定要严查严办。希望各有关单位,各级有关领导予以重视,认真干几年实事,才能克制当前的腐败之风,还我国科学界一片净土。”邹老走了,但他的话对我们依然有强烈的告诫之义:对于学术不端,绝不能留情,绝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