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海网3月3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沈晓丽 实习生 王徽 胡静/文 吴晓平/图)3月22日,厦大嘉庚学院举办的本科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家企业直接打出标语:“我们的人才需求是:靓丽、帅气是生产力。”
如果说,几年前,用人单位还是“悄悄”地看重外表;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直言不讳:漂亮就是竞争力。他们用很多的理由去阐述他们的观点。
美丽、竞争力,这两个词语之间,是否能画上等号?在竞争力的天平上,是否还需要更多的“砝码”?过分强调美丽的竞争力,是否会对不太美丽的求职者带来不公?
近日,本报记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期对大家都有帮助。
典型案例
他败给面试磕巴的高个帅哥
“当我在等候面试时,我发现和我同来面试的同学都人高马大,男的一米七五以上,女的一米六以上,而且男的帅,女的靓。”通过一名师兄的关系,好不容易挤进面试的厦门大学大四学生林伟,在一群帅哥靓女面前,突然对接下来的面试失去了信心。
前段日子,广州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来厦大招聘毕业生。冲着该公司的名气,林伟兴冲冲地去投简历。还没投简历前,该公司内部的一名师兄提醒林伟:“相貌和身高是这家公司筛选的主要标准,特别是个子要高。我觉得你希望不大,很可能在筛选简历的第一轮就被淘汰。”
这对林伟很是打击。“我身高一米七,长相还不错啊。”有些不甘心,林伟找师兄帮忙,过了简历一关。在投简历时,林伟看到,现场放着两叠,一叠是可以面试的,一叠是不可以面试的。
面试时,林伟相信了师兄的话。面试只有一分钟,随便抽一题即兴演讲。面试完,林伟自认为发挥得相当出色,演讲是他的强项,可最终却杳无音信;身边几个面试时磕巴,讲不出什么话来的高个子帅哥,却“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
“面相凶”让她失去升迁机会
25岁女孩小兰(化名),去年向公司辞职后,走进了厦门一家整形美容机构。她说想把颧骨削低点,好让脸部的线条柔和些,不会那么硬朗。
早几年,小兰压根没想过要给自己整形。她对自己的长相并没有太高要求,长得不漂亮,但还过得去,属于普通人群里最普通的那类人。然而,工作3年之后,她被“打败”了。
小兰的能力很强,业务一直做得不错,这得到大家的公认。然而,3年来,不断有人往上升迁了,这其中没有她。她很纳闷,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结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上司在背后和几个同事说她颧骨太高,“面相凶”,形象不好,不适合带团队。在这样的上司手下,小兰对前途不再抱什么希望,她很快辞了职。在找新工作前,她进了整形美容机构。“我不想因为自己的相貌影响了前途。”她说。
无论如何要赶在毕业前整容
成都大四女生小张,今年3月特意到厦门174医院,就是为了做整形。因为先天外耳缺损,她不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直留着长发遮挡耳朵。
二十多年来,她一直没去做耳朵修复手术。但现在,临近毕业,这个念头开始越来越强烈。
她说,给耳朵整形,就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估计没有哪家用人单位愿意招外形有缺陷的人。每年就业人数不断激增,工作不好找,用人单位越来越挑剔、苛刻,而且,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以貌取人,所以无论如何她都要赶在毕业前把耳朵修复好。
问卷调查
近六成受访者遭遇“以貌取人”
问卷一主要针对有过求职经历的人群。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其中,男性101人,女性99人;年龄从19岁至50岁不等;职业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职员、工人、自由职业者等。
面试时,美丽凸显出优势 工作中,美丽竞争力变弱
专家解读:求职过程中,遭遇过“以貌取人”待遇的比例已近六成。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阎立峰认为,将这一结果放到文化传统中审视的话,这一比例是比较高的。他说,我们这个社会,传统文化的观点,从来都强调个人“内秀”,比如孔子所言 “讷于言而敏于行”。但是,八成多的人还是理解用人单位注重外貌的做法,这说明当今的社会潮流比过去更为重视一个人的“相貌”。
但事实上,近七成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因为相貌问题影响业绩。阎立峰说,这个结果可以为单纯重视相貌的潮流降降温。实际工作过程中,以貌取人的情况稍微会少些,也就是说,虽然相貌在初次接触时比较重要,但日常工作中主要还是能力在起作用。在面试时,美丽凸显出优势;但在日后工作中,美丽的竞争力变弱了。
2003年外地媒体报道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一金融单位在济南招了十多名女员工,个个都很漂亮,但3个月后辞退了八九个,都是因为对方不能胜任工作。
八成用人单位招聘时考虑外表
问卷二的调查,主要针对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涉及的用人单位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等。
招聘者:相貌可体现能力 求职者:相貌与能力无关
专家解读:在招聘时,非常注重外表,以貌取人的用人单位并不多,只占了一成。不过,兼顾能力的同时,更多的用人单位还是希望员工能有较好的外表。应该说,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到外表因素。
不过,近七成的用人单位还是承认,在实际工作中,外表靓丽的员工并不一定成长就快,勤奋好学还是更重要。不过,如果单独对服务性行业的用人单位进行统计的话,外表优势对实际工作起到的作用还是比别的行业要明显一些。
阎立峰说,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因为角度不同,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释。求职者倾向于认为求职过程中存在“以貌取人”,而招聘者往往会否认自己在“以貌取人”。其实,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对于“相貌”的定义存在分歧。用人单位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相貌”(如风度、气质)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而求职者则认为,一个人长得好坏是一回事,内在的能力是另一回事,相貌与能力无关。
延伸调查
“美丽潜规则”催热整形经济
整形“大军”中三成是学生
整形博士修志夫,从事这一行业有数十年了。他记得,2003年之前,鲜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但现在,越来越多了。修志夫说:“早些年,也经常有家长来找我,目的是让我说服孩子不要整容。现在不一样了,是孩子还不太乐意整,家长硬带着来要整。家长们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形象太重要了。”
修志夫整形美容机构做了个调查,去年做的1000多例大大小小手术中,因为外伤或先天缺陷来修复的不到20%;50%是相貌正常的一类,用传统的审美标准来看属于中等偏上的类型;还有30%原本就很漂亮,却对自己外形有更挑剔、完美的要求。而在1000多例中,30%是学生,以大三、大四的大学生居多,并且目标明确,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
一位40多岁的下岗女工,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也找上修志夫。下岗后,她应聘了几次,结果都失败。她想做电波拉皮,“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这样好找工作,要不然,和我一起应聘的都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哪还有机会轮到我。”
病态的 “潜在”整形要引导
这几年,每年高考结束后的那几个月,到解放军17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的,90%都是高三毕业生,家长带着来。平均一天要做十多个手术,割双眼皮、填下巴、垫鼻子、描眉、点痔,啥都有。
17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姚国章,现在最担心的是“潜在”整形。一个1米8、高大魁梧的高二学生跑来找他,总说自己的脸和屁股太胖太大了点,要整容,不然以后会影响到就业。“一个大男生,说话小小声,一直对着镜子照,左看右看自己的脸,其实这孩子相当标准。”
“还经常会有中学生过来咨询,这要整那要整的,附带了明星的照片过来,说就要整成这样。还有学生,都还没发育成熟,就跑来要隆胸。问他们干吗要整,有不少人说,整漂亮点,以后出来社会更吃香,工作更好找。这都是有点病态了的 ‘潜在’整形,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要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引导。”姚国章说。
“我现在老劝对方这不要整,那不要整。一个学生说,想要整个鹰钩鼻,我说不要了,没准明年就不流行鹰钩鼻了。”
姚国章说,人有追求美的天性,美丽的东西的确会更受欢迎。并且在现实社会中,人也是被选择的,美丽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好运。“但一定要确实有需要了才整,不要盲目。”
厦门城事论坛:
考官说
美丽博好感,实力更关键
眼下正是厦门市各中学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老师的时节。担任考官的金尚中学副校长王有光说,学校在招聘老师时,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气质。比如说招聘英语老师,学校更看重的是语音、语调等方面,而相貌,只要中等以上即可。所谓中等以上,就是脸上不能有特殊的斑痕,或是长兔唇,或是身材特别矮小等。
王有光说,当然不可否认,同等条件下,如果应聘者的相貌出色点,或许更能得到评委的好感。但教师这一职业,更关键的还是要靠实力,学校不会特别注意应聘者的高矮胖瘦。总体来说,对相貌的要求,因行业而异。
有亲和力能给工作带来便利
自身很注重仪表的湖里幼儿园园长林燕,则对“漂亮”有自己的理解。“有亲和力,有微笑,比精致的五官更重要。”林燕认为,外表漂亮不应只是眼睛大或鼻子挺等五官长得很精致,而应该是更能用眼神与别人交流,有亲和力。
林燕认为,如果能力完全一样,那些看着舒服、有亲和力的老师则能给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因为他们更容易与家长和孩子亲近沟通。
厦门青鸟动画原市场总监谭华山,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成规模的企业,包括动漫公司,都会有强大的市场团队,在这一对外岗位上,形象不错、有亲和力的职员工作起来会更顺利。
部门说
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最重要
刘荣忠 (厦门市劳动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影响企业业务兴衰的最主要因素是员工素质。员工素质有两方面,除了自身外观外,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职业市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不可否认,个别“涉外”企业需要招一些外形好,有一定气质、一定交流能力和公关能力的员工,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
由于职业的不同,有的人需要天天往外跑,和人打交道;有的人则天天坐办公室,或在车间里干活。外业可能需要帅气靓丽,但内业就不需要。一个人的外在美,可能在找工作时有些作用,但企业要招的还是有能力有才干的人。
现实生活中,在招聘时,企业的某些劳工人士有考虑外貌的需求,但这并不代表帅气、靓丽是企业的生产力。作为企业,它的最终目标是产值利益的最大化。员工相貌好,可能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怎么会变成生产力呢?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有时太靓丽帅气的相貌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律师说
没有法律法规约束相貌歧视
颜云青 (远大联盟律师事务所副所长、高级律师):这几年,的确出现了不少因为长相不好求职失败的案例。但是,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相貌歧视进行明确的约束。即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打出招牌要“靓丽、帅气”的,也不好说这种做法不合法。求职者即使遭遇相貌歧视,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求职中用人单位过于强调外貌,甚至有相貌歧视,目前也只能从道德方面进行约束和引导。
学者说
好的外表是一种有利资源
胡荣(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在工作过程中,好的外表是一种有利资源。比如说异性之间的接触,第一次接触,对方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你的外表,而内在的气质则需要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后才可以知晓。而同性之间接触,有亲和力的人也往往受人喜欢。
比如说西方选举,为何希拉里会去整容?因为有一个好的外表,更能讨好选民,为选民认可、接受。但是,并不是所有人、所有职业都需要一个好的外表。
我个人认为,好的外表对那些跟人打交道的行业比较重要。比如说服务行业,空姐的形象就比较好,酒楼的迎宾小姐往往长得都很靓丽。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一家酒店的服务员都长得很漂亮,来的客人可能就更多。从这方面来讲,好的外表对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是下井干活、种田、车间劳动等工作,外表就不重要,身体强壮和体力好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外表靓丽、帅气是很表面的东西,从总体来看,企业招人更关注的是员工的谈吐、修养、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因素。当然,一开始企业招人,在分配职务时,对外表的考虑可能占有一定的分量,但这也要看具体的行业。
后天修养可以提升“相貌”
阎立峰(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大家要比较宽泛地理解 “帅气、靓丽”的内涵,将帅气和靓丽理解为后天可以发展、培养的素质,不仅仅只将其与狭义的先天相貌联系起来。比如,一个人通过接受教育,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出自信、阳光、坦然的风度和气质,这时候的“相貌”,就可以成为他(她)自己的性格、修养和能力的外在表现。
从这一意义讲,所谓“帅气、靓丽是生产力”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记得曾经有人讲过:一个人40岁以前的相貌由他父母负责,40岁以后的相貌由他自己负责。
能力远比外表更具有魅力
陈文水(厦门大学哲学硕士):帅气、靓丽在生活中很重要,但不是万能。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由于与生俱来的偏爱及社会文化的常规教育,帅气、靓丽的人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感,这种积极情感导致了吸引和愉悦感,并为其戴上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在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被吸引及愉悦的感觉下,根据心理交换原则,我们一般都会对帅气、靓丽的人产生好感,并愿意与之共事、合作,这便是帅气、靓丽的人在社会中大受欢迎的原因。
然而帅气、靓丽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万能的。一是因为帅气、靓丽不是永恒的,生理因素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二是由于社会文化漂移、不确定,帅气、靓丽在现实中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后天勤奋及头脑智慧远比帅气、靓丽的外表更具魅力。
社会就业中大量事例可以证明,外表帅气、靓丽的人容易找到工作,但难以保证其在职场上成功。我身边就有很多例子,一些相貌姣好的女性虽求职更顺利,但获得的大多数都是低级工作。如果申请管理类的职位,她们反而会因为外表而遭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