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福建日报》2006年10月5日(星期四) 福建日报记者 黄世宏
不久前,三明学院收到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信中动情地写道:“三明学院的教育是成功的!这里不但传授了学生将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如何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将子女送到这样的大学接受教育,我们感到十分放心!”谈到学院出现的这一新气象,院长郑建岚对记者说,这是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结果。三明学院升格两年多来,重在办出质量与特色,全院出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喜人局面。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2%,连续几年高于全国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质量是生存发展的基础
华灯初上,已是傍晚7点多,三明学院“教学质量诊断性评估”反馈会还在热烈地进行着。200多位学院中层以上干部、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认真地听着专家们对学院“把脉”后开出的“处方”。原来,为了找出学院升格后办学质量上存在的差距和突出问题,学院邀请7位省内知名专家组成评估组,对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提出精辟的建议和意见。
这仅仅是三明学院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的措施之一。学院升格后,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院领导班子很快形成共识:质量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要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立足三明,面向全省,辐射海峡西岸,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水平。
激励机制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的水平和积极性。为此,三明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例如,在教职员工中建立以岗位责任和岗位津贴相互关联的新的工作模式和动态激励机制;设立课程建设基金,开展合格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制订“教学名师”、“优秀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奖励办法;开展由督导、领导、学生参加的期末综合评教活动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还注重借助外力和加快引进人才。与福州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邀请名师专家来校传播现代办学理念,协助制订发展规划,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形成“老本科”带“新本科”的好局面。武汉理工大学的李勋祥博士是学院数字模拟方面的急需人才。院领导亲自前往武汉看望他,并聘请其导师、国家级专家陈定方教授为兼职教授。目前李博士欣然担任学院的艺术设计学科带头人。去年以来,全校已引进急需的教授2名,聘请兼职教授3名,吸收硕士以上人才15名来学院工作,聘请“两院”院士等10余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选送10位副教授到高校和科研机构访问,50多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
“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这是在三明学院经常可以听到的话。升格以来,三明学院根据三明的区域经济特征,对学科设置进行调整、整合,压缩社会需求萎缩的专业,增加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初步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定位。
为了让学院特色学科——生物技术学科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6月27日,“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中心将发挥复旦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三明市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三明市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首批研究计划已启动,双方在中草药植物育种、栽培、有效成分提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争取2-3年内取得一批产学研和产业化成果,3-5年后,推动三明市生物制药产业重大发展,并申报成立国家级的生物制药工程中心。
利用三明市现有资源优势,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三明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项主要措施。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学院已签约挂牌教学实习、实践基地56个,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全院各类学科专业均有对应的实践基地。有的基地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场所,如福建纺织化纤厂,不仅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校还与对方合作开展《PVA复合无毒引发剂研制》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