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厦大要复办国学院年底正式挂牌
来源:厦门日报 2006-10-11 11:38:23 【字体:小 大】


    被毁前的生物院大楼是国学研究院旧址。图片由厦门大学提供

 

    本报讯 厦大昨日举办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不过这个纪念会被认为只是个预热,真正的主角即将登场——复办的厦门大学国学院将在年底正式挂牌。


    厦大副校长李建发昨日在纪念大会的发言中明确表示,事隔80年后,厦大将复办国学研究院(简称“国学院”)。


    本报的消息来源说,此次复办,得到福建省政府的财力支持。


    厦大国学院成立于1926年10月10日下午两点,是继北京大学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院之后成立的专门的国学研究机构,也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仅有的四所国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


    史料说,厦大国学院成立时轰动一时,因为它号称把当时的半个北大都搬来——国学院聚集着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张星烺、孙伏园、史国禄、张颐、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学者。


    不过,由于办学者的经济能力和当时人事上的一些纷争,厦大国学院在经过大约一个学期的运作后就停止了工作。


    从10月8日开始,厦大开始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为国学院的复办预热。这些活动有海内外学者所作的10场国学学术讲座、两场主题分别为“国学与西学”“史料与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以及学生举办的大型古诗词朗诵会和文化艺术节等。

 

史海钩沉

 

那段岁月,国学大家齐聚芙蓉湖畔

 

    80年前厦大创办的国学院,是近年来才进入学术界视野的,尽管如此,当年厦大复兴国学的光芒,仍然辉耀后人。我们借助厦大校史、厦大历史系教授杨国桢的著作等相关资料,重温80年前厦大国学院短暂、奇特的历史。


    英文医学名词催生厦大国学院


    杨国桢认为,厦大当年之所以设立国学研究院,和陈嘉庚先生、校长林文庆是有直接联系的。


    厦大校史记载,林文庆出任厦大第二任校长时,曾向陈嘉庚先生询问厦大的办学宗旨究竟是要注重国学,抑或专重西文?陈嘉庚的回答是:“两者不可偏废,而尤以整顿国学为最重要。”杨国桢认为,这些均使厦大在创办之初,便与振兴中国人文学术结下不解之缘。


    林文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位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虽然满口洋文,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学者们说,厦大国学院成立的直接“导火索”是英文医学名词。林文庆自己在国学院成立时发表的讲演中说,1912年秋,他到北京出席医学会议。会上,大家对医学名词多用洋文,而将中国固有名词完全废弃,这给了林文庆很大刺激,“因念中国数千年来固有文字,竟衰替一至于此,真足令人痛心切齿”。林文庆担任厦大校长后,发誓“对于国学,提倡不遗余力”。


    林文庆派儿子做林语堂的说客


    创办国学院,被认为是林文庆新官上任烧的一把火。与此同时,北京发生的学生运动也帮助林文庆更加接近自己复兴国学的理想。


    因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林语堂遭到北洋军阀的通缉,他避难到一位叫林可胜的医生的家里,而这位医生就是林文庆的儿子。于是,林语堂便派林可胜做说客,游说林语堂到厦大任文科主任,着手组建国学院。


    恰好林语堂也觉得是时候离开北京了。北京的形势太坏,他写的文章也没有报纸敢发,军人打扮的人还时不时地在家门口溜达一圈,说是保护,其实就是监视。这些机缘促成林语堂接受了林文庆的聘请。


    厦大成了第二个北大


    国学院成立的另一个契机是陈嘉庚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林文庆当时允诺每年给国学院一万大洋,为知名教授开出的薪资高达400银元一月,而且决不拖欠。而在北京,教授们的工资经常被政府扣作他用,几个月不发是常有的事。


    借助陈嘉庚的经济实力和自己的人脉,林语堂大规模招兵买马,他甚至把北大国学门主任沈兼士挖来了。厦大国学院最终聚集的人物包括文学家鲁迅,国学家沈兼士,古史专家顾颉刚、哲学家张颐、中西交通史家张星烺、考古学家陈万里、编辑家孙伏园、史国禄、法国汉学家戴密微,个个在当时均非泛泛之辈,“一时颇有北大南迁的景象”,另一种比较直白的说法是:厦大成了第二个北大。
    当时,林语堂胸襟宽阔,只要是有利于厦大文科发展的,他都网罗进来。


    国学院招收厦大首批研究生


    杨国桢说,事实上,厦大国学院从1925年12月就开始筹备,1926年6月人员陆续到齐,10月10日不过是补办个仪式而已,国学院最终由校长林文庆任院长,语言学家林语堂任总秘书,语言学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


    从整体上看,厦大国学院采用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样本,并确立两项重要职能,一是整理国故,二是养成国学之专门人才,在研究方法上,也继承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传统,提倡用科学方法对国学进行研究。


    当时厦大国学院确定的理念是:“研究古学必得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作为参考”,也就是实行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提出研究工作不能只钻在故纸堆里,就文本研究文本,而必须了解现代社会,这种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使厦大处于国学研究的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厦大国学院还招收了两名研究生,这被认为是厦大的首批研究生。


    国学院“存活”的时间仅半年


    不过,在厦大国学院开办不久,陈嘉庚所办企业便遭受挫折,再加上复杂的人事关系,国学院实际只存在半年。


    杨国桢认为,厦大国学院丧失引领国学研究潮流的机会,留下深深的遗憾,但它从筹办到开办的实践,在现代中国学术传承上仍然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地位。厦大国学院一项没有争议的成果是它开创了闽南文化和泉州学等独特的研究领域。


    学界的评论是:与同时期的新国学各研究机构相比,存在时间不长的厦门大学国学院的学术成就固然赶不上北大和清华,却不逊色于齐鲁、燕京的国学研究所和东南大学国学院,在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甚至更为重要。

 


    林文庆


    鲁迅


    林语堂


    顾颉刚

 

    图片由厦门大学提供


    撰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王瑛慧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