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尘封在历史中的国学几乎要成为显学了,在这股国学风中,厦大决定复办国学院,究竟是一种赶时髦,还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复办后的厦大国学院,路又将走向何方?昨日,本报邀请参加纪念会的专家为本报细说厦大复办国学院的幕后新闻。
复兴国学院之理由
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双聘教授陈鼓应说,从大环境看,厦大复办国学院遇上很好的机遇——即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包括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和国学研究重新引起国人和世界的重视,复办国学院能满足这种时代的需要。
他通过一个小例子,说明了时代的需要——陈鼓应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家里附近,今年暑假就开办了一所幼稚园,幼稚园使用3种语言,其中之一就是中文。
当然,重兴国学并不是为了对外显摆。陈鼓应说,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往往把孔明和孔子混为一谈,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
当然,厦大并没有否认,目前刮遍全国的国学风,在某些方面也促使学校下定了复办的决心,厦大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说,我们文科的传统优势和积淀,也为复办插上了翅膀。
本报的消息来源还说,和80年前国学院获得每年一万大洋的经费相似,此次复办,厦大也得到福建省愿意资助的承诺。
复办国学院之构想
那么,厦大国学院将办成什么样子呢?是否学生需要穿汉服、用毛笔、读古籍?朱水涌说,从目前的构想看,厦大国学院将主要致力于国学研究,至少现在还没有招收本科生的计划。
在体制上,校方计划沿用80年前国学院简单的建制,聘请校长为国学院院长,设一个主任和总秘书,但是,不设专职研究人员。
朱水涌说,一个美好的设想是我们想出精品,所以我们希望能把国学院建设成为学术乐园——不给研究人员设置课题完成时间等强制规定,希望他们能安心做学问。
根据设想,厦大国学院的学术研究重点将突出两条主线,即围绕着朱熹理学核心,进而探索唐宋以来中国南方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民生经济、宗教习尚等各个领域的演变发展;二是研究在朱熹与闽学影响下的闽台及周边区域历史、文化、社会特征。
朱水涌说,我们有个宏大的梦想,希望能建成中国南方地区不可替代的国学研究中心。
撰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