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文章正文
 
福建2009年各科命题组专家点评高考试卷
整理自:厦门网 2009-6-10 7:04:31

 

    轻松

    将苦读多日的学习资料搬回家,这三位考生表情轻松。  (姚凡 摄)

 



    自信

    这位艺校考生笑容灿烂自信,用行动表示考完的心情——雀跃。(姚凡 摄)



    备受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卷是我省首次全部自行命题,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福建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并获得省教育厅的授权,刊发各科试卷命题思路,以飨读者。

    【语文】

    “也”字考查

    学生思辨能力

    ■语文科命题组

    我省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发展进程,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今年的语文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阅读的探究能力。例如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第14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引导考生思考文本的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探究题”既立足文本,又鼓励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注重试卷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今年的语文试卷结构编排较往年稍有变化,即按“古代诗文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论述类)阅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六大块顺序排列,这样的编排顺序既更符合语文学科教学分类,又有利于考生厘清答题思路,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今年的阅读量少于去年,书写量基本持平。各板块题目的具体编排考虑到了“由易到难”,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展现地方文化色彩。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面,还有“思想、情感、价值观”受到感染、熏陶的一面。例如,今年的语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新设材料评说题,所选材料为4月报刊登载的关于清明节祭祀方式变化的报道。这样的题目设置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科学、文明”的教育。

    重视写作教学导向。在高考作文允许考生“自选文体”的情况下,今年我省语文作文命题做了一次探索,首次采用半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限制性比命题作文小,控制“套作”的作用强于话题作文,也没有材料作文的“审题障碍”。今年以“这也是一种    ”为题,文题中的“也”字,突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学生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亟待加强的重要能力。

   【 数学】   (文、理)

    设置适量创新性问题

     ■数学科命题组

    命题把重点放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上,充分关注考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中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技能。试卷紧紧地围绕“双基”,对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能力进行重点考查,特别是对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进行较为全面地考查,主干知识的占分比例在文科卷中约为88%,在理科卷中约为79%。

    适度创新、关注过程。试卷关注对考生自主、灵活地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考查,设计了适量的、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的创新性问题。例如:理10(指理科卷第10题)以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为载体,考查给定方程的解集特征,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需要考生经历探求解集中元素间关系的整个思维过程;理20以最基本的三次函数为载体,考查直线段与曲线的交点问题,考生需仔细观察曲线变化的趋势,动态地分析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在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猜想和论证;文11的解决需要考生经历对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进行合理地估算和尝试的过程。

    创新性问题的设计都立足于中学数学,以基础知识为基本素材,着重考查考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开放、倡导探究。命题关注发挥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作用,合理设置了具有一定思维量的开放性、探索性的试题,为考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试卷既有条件开放的试题,例如:理17、理19、文22是“存在型”探索性问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存在;有结论开放性问题,例如:理18是方案设计问题,符合题设条件的方案不止一种,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方案,只要符合题设要求即可;还有解法开放的试题,例如:理18、理19、理20、文19、文21及文22等都有多种解法。

    【英语】

    “短文填词”

    有助学生写作

    ■英语科命题组

    试卷力求较好地体现时代性、地道性、人文性、文化性、教育性以及适度的开放性。比如单项填空第29题是关于最近在全球爆发的H1N1问题,第34题则是关于海军建军60周年的话题。

    短文填词题是今年的新题型。所选文章内容涉及如何写好一篇英语短文。设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重点考查学生在整体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英语语法、词汇以及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本题语言材料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同时对学生的写作方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今年的书面表达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适度的开放性:本题的设计体现了适度的开放性,减少了学生翻译、摘抄原句的可能,但同时题材以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绝大部分学生有话可写,能较好地检测学生自由表达、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特别的现实性:设题力求让考生面对试卷上的“笑脸”,在围绕“我想微笑”展开论述的过程中,体味父母的辛劳以及他人的帮助,从而唤起感恩之情。同时让考生也对自己微笑,在微笑中找到自信,从而能够笑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背景下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独特的呈现方式:设题以“笑脸人”张开双臂的方式呈现主题和要点,这种少有的思路图提示方式,既包含了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控制性的内容要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体现学生个性特长和思维的灵活性,完全渗透了新课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的理念。

【政治】

    联系时政热点 反映时代特征

    ■政治科命题组

    试题分为选择题(48分)和非选择题(52分),其中非选择题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选修3或选修4)。试题全部是原创题,情景材料选取考生熟悉的时政重点热点和贴近考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力求公平公正。试题呈现形式灵活多样,设问指向明确。试题编排模块内容相对集中,由易到难,符合考生的思维特点,便于考生回答。试题力求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主干知识,做到不出偏题、怪题。必修模块考试内容涵盖四个模块的绝大部分单元,涉及51个知识点,约占必修模块考点的23%,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双基”掌握程度。

    试题设计重视发掘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7题对《买方市场》画面的观察、分析,探究某种市场现象的形成原因;34-35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让考生感悟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39题,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课题,请考生参与讨论并探究问题等,使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表现。

    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本次命题根据我省思想政治选修课程教学实际,在选修3和选修4两个模块中各设置一个选做题,供考生选答。两个选做题的设置,从考核内容、能力要求、材料选取、设问指向、答案要求和赋分比例等方面,力求实现等值要求。另外,在39(3)的设置中,也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作答。这些举措尊重了考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倡导考生个性化发展。

    【历史】

    体现学科间的综合

    ■历史科命题组

    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体现了考试目标与要求,注意体现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试题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重点考查学生依托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分析、解决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凸显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让改革者受益的指导思想。

    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较为突出的如选择题第14、16、20、23、24题,第38题比较中西文明转型的不同走向,第41题三道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

    较好体现试题的公平性。试题大都以材料的方式呈现,注意对课程主体知识以及学生经验的必要依托,在取材和答案的组织上兼顾不同版本教材,较好地保证了试卷的公平性。

    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杜绝偏、难、怪、繁题,避免对知识点考查过于细微琐碎的偏向,凸显历史活动中历史人物的主体性地位,学科性鲜明。试题还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例如:17题“东渡黄河”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常识,23题史学理论关于“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的结论也蕴涵了一定的哲学原理,24-25题以题组的方式将历史和政治联系起来,这种“文科综合”的呈现方式是比较新颖的尝试。

    适度体现本省特点。在充分考虑区域公平性的基础上,在试题选材上适度体现本省特点,特别是我省的区域特色、改革开放中的突出贡献和历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例如:选择题中“闽人以海为田”的生存方式、“《福建日报》松绑的呼吁信”、非选择题中“李贽的思想”等。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选择题第14题古代福建人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的考查隐含着对“海西”历史渊源的追溯,17题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是当前国共关系良好进展的历史回顾,19题和24题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诠释,第41题三道选考题都蕴含了对政治体制变革、建立公民社会等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政治文明话题的关注。

    【地理】

    “乡土地理”体现福建特色

    ■地理科命题组

    地理试题情境素材多来自国家级统计资料和地理学权威刊物。选择题的设计注意了同一题组中题目之间的递进,各选项的设置均有一定的干扰性;综合题的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各小题的设问力求简明扼要、指向明确,考生入题容易,但深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则必须具备较强的探究学习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共有图表13幅,包括联系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遥感图像、区域地图、原理示意图等等,形式多样、信息丰富,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着眼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10-12题是一个典型的地球运动探究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要求,不断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探究原理,才能逐步得出正确的选项。

    新课程背景下的首次分省命题,在试题上体现乡土地理、体现福建特色。运用福建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岸带开发的优势条件,设置选作题40(A)海洋地理,旨在引导考生关注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培养考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选考题的设置是2009年高考试卷有别于历年高考的显著特征,体现新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建立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今年福建省有两个版本的地理选修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命题如何兼顾公平,即兼顾城市与乡村、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使用不同版本教材考生的公平及三道选考题难度基本相等是命题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试题从素材选取、情境设置、图像切割、问题设计、答案组织、赋分等方面,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与斟酌,力求做到三道选考题的难度相当。例如:选考题的设问注意思维量等价和能力层次的等同,即三道选考题的第一问均为“说明……”(描述地理事物),第二问均为“分析……”(条件、成因、措施)。
【物理】

    侧重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科命题组



    在《考试说明》所列的108个考点(不含实验)中考查了63个考点,占58.33%,体现了较大的知识覆盖面;在31个Ⅱ级要求中考查了30个,占96.77%,充分体现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在选择题中着重考查考生的物理素养和能力。例如:第17题,考查考生对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与物理意义的理解,物理能力要求较高;第19题,重在考查考生的实验素养、实验探究能力和评价能力;第20、21、22题中,在考查考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理、运算、画图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

    试题着力考查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达成,适度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例如:第19题通过如何测量小螺母内径及验证某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等新情景下的问题,要求考生会正确选择仪器及测量方法,考查考生将学过的实验原理进行迁移、比较,以及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探究能力。

    试题以《新课程标准》为纲要,以教材为基础,凸显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例如:第14题,素材来自教材中的习题;第22题(压轴题)有具体的模型。这些素材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对高中物理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能正确引导高中物理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关注考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设置3-3和3-5两个模块选考内容,立足基础性,例如:第28(1)、(2)题和第29(1)、(2)题。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有等价的难度,体现公平性。

    试卷淡化繁杂的数学运算,侧重对物理素养的考查,整卷文字运算与数字运算的比例适当,保证考生有相对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答卷时间。


    【化学】

    多角度多侧面考查主干知识

    ■化学科命题组

    基础性:试题体现了基础性的要求,并不排除对应知应会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新高考和旧高考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2009年福建高考英语口试时间为6月23日~25日
2009福建高考试卷:理科综合(第一页)  2009福建高考试卷:理科综合(第二页)
2009福建高考试卷:理科综合(第三页)  2009福建高考试卷:理科综合(第四页)
2009福建高考试卷:理科综合(第五页)  2009福建高考试卷:理科综合(第六页)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福建2009年各科命题组专家点评高考试卷
    ·新高考和旧高考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2009年福建高考英语口试时间为6月23日~2
    ·厦门名师点评2009年福建高考各科试题难度
    ·2009年福建高考成绩最快本月23日可查询
    ·福建省高招办通报09年高考情况全省27例违
    ·福建省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208870人
    ·2009年福建高考成绩查询23日不提供电话查
    ·一中名师讲评2009福建高考理综试卷:物理难
    ·一中名师讲评2009福建高考文综试卷:题目不
    ·一中名师讲评2009福建高考数学理科试卷:三
    ·一中名师讲评2009福建高考数学(文科)试卷
    ·一中名师讲评2009年福建高考英语试卷
    ·一中名师讲评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作
    ·本网下午发布2009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及答案
      资料库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高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专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