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由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5名武汉高中生全部产生,他们都在全校成绩最优秀学生之列。这些看来没有争议的学生,却引起有关专家的担心:这个结果实际上偏离了推荐政策的本意。对于为何推荐最优秀的学生,武汉教育界有人士认为,“中国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就一两个指标,别人都盯着,不敢马虎,只有推荐这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让人服气。”(11月21日《长江日报》)
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直是争议不断:从校长的公信力,到制度的公平性,都曾引起过社会的热议。现在倒好,真正实施时注意各方平衡了,却依然被指责浪费了指标,偏离了改革的方向。这样的说法倒也对,如果所谓的推荐上北大只是推荐最优秀的学生,何必多此一举出台实名推荐制呢?既然,推荐的最优秀的学生都基本有考上北大的潜质,就应该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考上北大,反正他们的实力也差不多。即使,推荐上北大等于有了双保险,但这种双保险的负面影响却是——优秀学生的被偏爱。
为什么推荐成为推优,为什么校长愿意将自己的选择权让位给成绩排名?这是被推荐名单出台时,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成绩排行榜而已。与其如此,倒不如称推荐制为排名制更恰当。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与公众的期待相违背的,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北大的开放性,希望看到的是人才选拔的多样性,但从现有的操作来看,最终可能被推荐成功的依然是准北大学生——他们能考上北大,但他们却未必能丰富北大的人才结构,未必能证明北大选才的不拘一格。
是什么原因让推荐北大成为平衡的艺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置于现实社会中去考察,就会找到答案。首先,是人才观念的固化。什么样的学生是人才,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人才是考试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其中,最突出的能力就是总成绩出色。而且,这样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教育者眼中,还存在于一般社会公众的心中,当高考指挥棒引导着人们的认知时,人才必然与成绩好有关。既然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认知,在成绩优异这一点上存在共识,那么在推荐时自然是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争议最少。其实,如果各校推荐的不是优秀学生而是偏才,说不定舆论的质疑声会更加强烈。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
其次,校长至上的虚化。为何要出台校长实名推荐制,根本原因之一是对教育者的尊重,对教育的尊重。校长既然是一校之长,他应该是最深谙教育规律,最懂得人才含义,最明白学术潜力的,因此他可以承担向高校输送人才的重任。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本来可以单纯实施的推荐真的可以简单地以校长的好恶来进行吗?——作为校长,他的好恶应该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本来应该是推荐的最大理由。问题是,在“别人都盯着时”,他的推荐可能会因心有顾虑或放不开手脚。此时,结果必然是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衡。
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讨论还在深入,什么是人才的认知也还未达成一致。此时,校长实名推荐制自然面临公众的质疑。因此,面对尴尬,应该对症下药,一方面,对社会进行引导,对人才的观念进行辨清;另一方面,增强校长的自由度。当然,校长们也应该珍惜手中的权利,让人们看到校长实名推荐的实际价值,看到教育工作者的眼光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