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06精彩“谢幕”,2007金猪拱门。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回望河南高等职业教育走过的平凡而又不同寻常的2006,我们有太多的感慨,也有欢庆的激情。
2006年12月8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代表河南省50余家高职院校,荣获教育部、财政部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为期3年。
据悉,2006年度中央财政支持专项建设资金1900万元已经拨付到河南省。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将按照1:2的比例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重点支持该院的建设与发展。这标志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黄河水院在创建等职业院校的征途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步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行列。
据了解,2006年度全国共有34个地区的45所院校申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评审,共有21个地区的28所院校被确定为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其中,河南省共有2所院校入围,黄河水院排名第一。在全国共有3所水利院校入围,仅只有黄河水院经过联合评审一次通过,为河南争得了荣誉。
黄河水院在办学特色、招生就业、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都一直走在我省高职院校的前列。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在“三育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育人”的新理念,为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黄河水院在创建高职教育的征途上,经历3次大的跨越,完成了学院3次质的飞跃。
2001年,该院组织全院师生员工围绕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出高职特色等问题,先后开展了5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彻底扭转了“专升本”等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凝炼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的教育理念和“以社会需求为依归,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质量和特色为根本,以课程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保障等五大体系为支撑,构建了独具黄河水院特色的教育理念物理模型。实现了黄河水院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2003年,该院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招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是河南省国家级精品课程最多的高校;学院的在校生人数由2001年的4400人到2006年的14000余人;学生的就业率由2000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95.76%。其中水利、测绘、机电等专业到达供不应求。2003年12月15日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9月如期入住6300名学生。黄河水院实现了学院历史上的第二次跨越。将原定于2006年进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提前到2005年,当时距离正式评估的时间不足半年。此前参加评估的院校通常需要至少一年的准备时间,而黄河水院在短短的6个月内,完成了教学评估。15项二级指标全部被认定为优秀,创新项目和特色项目均获得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评估专家组组长汪德敏在反馈意见时给予该院高度评价:“黄河水院已经占领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制高点。”2005年年底,该院被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5年7月,该院又及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遴选工作,成立了30个遴选课题组,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生产育人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根据课题的研究进度多次召开研讨会,组织校内专家预审,并邀请省教育厅和教育部专家对课题进行了鉴定。30项课题一次全部通过省级鉴定,这在我省高职院校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后,该院根据《通知》精神及时调整了工作布署,科学论证可行性报告,认真填写上报材料,顺利完成了项目申报工作。2006年12月4日,黄河水院院长刘宪亮博士在北京作了20分钟的申报发言。2006年12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对外公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28家职院院校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黄河水院实现了建校78年的第三次新的跨越。
河南省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路该如何走?黄河水院的发展历程,给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有关专家围绕职业教育进行座谈,目的就是如何办好职业教育。在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要把学校的学习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
据了解,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上职中、再打工”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