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认识过程的结束
D。认识过程的初始阶段
37.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有用性B。客观性
C。相对性D。阶级性
3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客观世界B。感性认识
C。理性认识D。实践
3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2.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的可知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性认识是直觉的,理性认识是理性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理论
C。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5.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C。客观规律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6.“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B。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C。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9.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C。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D。实践标准不具有相对性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是否符合马列主义
B。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跟着感觉走”的说法,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人本主义的观点
D。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反映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1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教条主义B。理论脱离实际
C。形而上学D。本本主义
14.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解正确的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6.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猜测、顿悟、想象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灵感、直觉D。分析和综合
17.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
C。预见作用D。激发作用
18.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23.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B。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任意选择
C。主体对信息的自觉选择
D。主体对信息的能动选择
24.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熟知未必是真知
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
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
D。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
2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7.认识的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种观点(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B。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前面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2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