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国内的主流观点是: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全国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二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4.5%。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
三是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据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目前有44.8%的城市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基本靠自费看病。)
四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存在混乱现象。
六是对医疗机构监管不严。各级卫生部门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现象,缺乏对医疗机构监管的手段。医疗机构条块分割,也是造成监管不力的原因。
七是群众看病的要求提高。
3.至于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对策,目前国内关于这一话题的观点和对策很多,就主流观点来说主要有:
一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认真研究解决医药不分问题,切实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二是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组织实施万名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工程,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三是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选择一、二所综合性医院,收费低廉,财政保证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四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严格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防止医疗机构以此乱收费。同时加强卫生监管,继续狠刹医疗服务领域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回扣、红包和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五是开展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为全国改革探索经验。
六是加快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提高群众抵御疾病风险能力。在全国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治理活动,整顿医疗服务市场,保证群众就医安全。
七是加强政府监管,改进药品、医疗器材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监管。规范医院、医生的医疗和用药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
四、“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1.背景:
(1)所谓的“上学难、上学贵”,主要是指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择校风和高额收费(择校费、赞助费、培养费等等)。
(2)最近在银川、南昌、南宁等地发现,尽管当地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仍然遭遇“择优入校”、变相收费、公办学校资源匮乏三大障碍。
“择优录取”:成绩瓶颈难煞农民工
贺先生前年从新疆来到银川务工,今年将女儿接到银川读书。开学已一周多,小女儿到哪里上学的事情让贺先生很是犯愁。
他说,自己住在银川市一家公办小学附近,一开学,就立刻找到了这所学校教务处,为女儿报名。然而,学校给予贺先生的答复是:对前来报名的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学校将进行考试,优秀的学生可以留下来读书,而贺先生的女儿数学成绩差,因此不予录取。
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西、宁夏、江西等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择优录取”的门槛。广西柳州市中学教师曾范序颇为无奈地说:“学校容量确实有限,只好采取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变相收费:家长不堪重负
以“择优录取”为名,变相收费、“红包开路”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又一障碍。
南昌市《关于农民子女教育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根据居住所在地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和与就学有关的赞助费、捐资助学款等。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公办学校却巧立名目,变相收费。当记者问一位农民工家长为何不去公办学校给孩子报名的时候,这位家长说:“公办学校,我们交费交不起,还有借读费。有钱也进不了公办学校,我的孩子成绩不太好,老师拒绝他入学。”
一位正在南昌市某所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在这所公办学校读书,交了赞助费两年,共2800元。
南宁市一位熟悉内情的学校教师透露:“一些学校明说不再招生,可一些实力雄厚的家长还是会采取交纳‘借读费’或给学校领导‘人情费’的方式,设法让孩子入学。”
公办学校资源不足民办学校令人担忧
银川市2006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安排意见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就学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在政策待遇上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
然而,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大多数的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银川市兴庆区满春小学副校长何翠玲说,学校现在一个班最多的有60多名学生,有的教室课桌甚至摆到了后墙根。可还是有许多附近的农民工陆续过来给孩子报名,实在没有办法接收。
在广西博白县,由于今年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学校原来向新华书店预订的课本远不够用,不少学校学生开学之后近两个星期课本还没有发到学生手上。
如今,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然而笔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学校校舍简陋,没有体育、音乐、美术等各种教学教材,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银川市明春小学负责人陈老师说,学校每学期只收学生书费60元,学校建校5年来,已经亏了50多万元。
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室主任彭建兰说,如果公办学校容纳不了农民工子女,靠没有“名分”的民办学校来分担农民工子女就读压力,让人担忧。(来源:市场报)
农民工子女上学何时不再难
笔者采访发现,尽管新《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事实上,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现状并没有明显好转。
为了让农民工子女也能享受到真正的义务教育,银川市采取了一项新措施:从今年秋季起,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也免收杂费,同时,一些特困家庭和残疾家庭的子女还可以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补助。然而,在大多数城市,民办学校仍然被排除在免收杂费行列之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