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科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试题命制以课程标准、福建招生考试网纲、福建省教学要求为指导,以福建省考试说明为依据,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际。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重视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既有利于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又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确保我省高中新课程教学与高考的平稳衔接。
二、命题基本原则
试题内容力求科学、严谨,所考核的能力要求符合标准,全面考查物理学科的五种能力。试卷结构力求合理、规范,全卷易中难试题的比例恰当,有一定的阅读量、思维量和答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在保证平稳过渡的前提下,适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既做到与新课程衔接,又做到着重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能力;既要求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体现基础性,又要求考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体现深刻性。力求让真正实施新课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与学的学校、老师和学生受益。
三、试题主要特点
1.突出物理主干知识,兼顾知识覆盖面
在《考试说明》所列的108个考点(不含实验)中考查了63个考点,占58.33%,体现了较大的知识覆盖面;在31个Ⅱ级要求中考查了30个,占96.77%,充分体现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突出对高中物理的力学和电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物理思想和方法
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如第13题,光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第14题,“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第16题,一台小型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正弦规律图象;第20题,射击枪击中目标靶的问题;第22题,测粒子比荷的问题;第28(1)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材料科学、能源的开发问题;第29(2)题,一炮艇发射炮弹的问题等。试题在考查考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重视物理思想、方法应用的考查。如第21题,考查考生对力与运动规律、共点力平衡条件、功能关系和应用图象反映物理问题的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22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物理模型及应用物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注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现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试题着力考查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达成,适度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如第19题通过如何测量小螺母内径及验证某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等新情景下的问题,要求考生会正确选择仪器及测量方法,考查考生将学过的实验原理进行迁移、比较,以及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探究能力。实验题的部分试题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第19(2)③题。
4.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旨在有利于人才选拔
在选择题中着重考查考生的物理素养和能力。如第17题,考查考生对振动图象与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物理能力要求较高;第19题,重在考查考生的实验素养、实验探究能力和评价能力;第20、21、22题中,在考查考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理、运算、画图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
5.依纲据本创新内容,引导学校素质教育
试题以《新课程标准》为纲要,以教材为基础,凸显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如第14题,素材来自教材中的习题;第22题(压轴题)有具体的模型。这些素材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对高中物理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能正确引导高中物理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6.设置恰当选考内容,正确引导选考模块教学
关注考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设置3—3和3—5两个模块选考内容,立足基础性,如第28(1)、(2)题和第29(1)、(2)题。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有等价的难度,体现公平性。
7. 淡化繁杂数学运算,倾注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试卷淡化繁杂的数学运算,侧重对物理素养的考查,整卷文字运算与数字运算的比例适当,保证考生有相对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答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