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领先”引领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力创高职名校
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为适应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应运而生的我国西部地区惟一一所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2001年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甘肃省林业学校改建为高职学院以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借助职业教育大发展之东风,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名校。
一、办学理念先进,领导能力领先
学院改制后,领导班子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既不能向普通高教系列归属,成为“大学模式的压缩”,而失去职业教育培养一线劳动者的本质特征,也不能是“中专模式的延伸”,而失去高职教育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技能锻炼的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的功能。高职教育必须在培养人才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上下功夫。为此,学院多次组织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办学经验和理念,并组织全院教职工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和规律,为全院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而正确定位学院的发展方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院领导班子通过不断实践,认真思考,明确提出要在学院办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以创新为主;“质量”与“规模”的关系,以质量为主;“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以高等性为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改革为主。同时明确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林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不断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学院定位:以高职教育为主,学科建设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理、工、管协调发展;依托林业,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确立了“强内涵,争一流,创特色,上层次”的总体奋斗目标和“三年打基础,五年创特色,十年上层次”的阶段性目标。
学院2001年建院后,领导班子积极研究探讨学院发展方向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加强基础建设,综合水平领先
学院成立后,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院积极争取政策,筹措资金。先后共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了综合教学大楼、2幢学生公寓楼、餐饮楼,建筑面积增加了35000多平方米,征地237亩建成了400米标准操场、风雨操场等基础设施。
高职学院专业实验室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支点之一,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院在实验实习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实验室规模和层次上力求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不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争取、筹措资金2500多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建成了遥感实验室、地理信息技术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园林规划实验室、城镇规划设计综合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投资300万元建成了覆盖校内全部教学场所、管理处室和职工办公室的校园网;高性能配置多媒体教室8个,能容纳800人的微机室5个,装有视频采集系统等设备的非线性编辑室1个;投资40多万元,购置图书资料2万余册,使学院图书馆藏书达26万册。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配置具有鲜明特色的成套实训设施和训练器材,这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职业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件。2001年以来,学院共投入500多万元在学院附近租地百余亩建成了林业技术、园林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完成了森林旅游、计算机网络技术、城镇规划等专业室内实训基地建设;在麦积山风景区建有占地3700亩的实验实习林场;积极联系,多方筹措资金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6个。
同时,学院重新硬化了校区主道路,完成了教学楼、旧学生公寓楼、旧操场、实验楼的改造和维修,扩容了供电设备,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建成了186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购置了2台空调金龙大轿车,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改善了教师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加强了校园的美化和绿化,学院被天水市绿化委员会评为“花园式学校”,促进了育人环境的优化。
三、学科特色鲜明,专业建设领先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始终把社会与行业需求作为设置高职专业的首要原则,已成为学院领导的共识。建院后,学院筹资1000多万元用于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建设不仅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要主动引导和创造需求”的建设思路,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改革试点,充分利用中职时形成的专业特色,以优势专业为切入点,在专业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强调宽基础、重实践,积极改造了林业、森林旅游、园林、生态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等12个专业,新建了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及应用、城镇规划、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测量、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商务英语等14专业。其中森林资源管理专业于2002年11月被教育部列为高职类精品专业;2003年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建设部列为建设行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专业。逐步形成了以林业专业为龙头,资源环境、测绘规划类专业为两翼的多专业并举、相互渗透与补充、综合效益高、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专业结构。特别是林业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艺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计算与网络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同时,学院坚持适应专业建设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突出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专任教师由2001年的121人增加到现在的23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8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9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180人,专业带头人28名。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主持完成各类科技项目近122项。其中7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省级课题15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2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138部。与WWF、CEPF、GEF等国际组织合作,主持完成了“迭部大熊猫栖息地研究”等三项国际基金项目。
四、创新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领先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能力教育,是就业教育,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三个方面。学院积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新编制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压缩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鼓励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模拟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教学特长的优势,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动手实践及实践指导能力,学院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进修学习。在学生中全面推行“三证加文凭”制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把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学院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指导思想,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开发。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和重新整合。在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出台政策鼓励专业课程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特色教材或讲义,并改革完善了教材征订与发放管理办法。
2001年以来,学院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达96%以上,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达98%以上,专业技能等级证取证率达100%。学生获得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等省级奖10多项。
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学院先后与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南方测绘有限公司、山东泉林生态科技公司、水电四局第二工程局等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因表现好而被实习单位直接录用的学生逐年递增。学院还通过多种方式在广东、海南、陕西、北京、山东、新疆、青海、宁夏等省(区、市)的20多家单位和省内30多个县区的50多个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80多处,涉及林业、水保、环保、农业、园林、旅游服务等众多行业。
五、注重培训带动,社会服务领先
学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直接为林业增效、农村发展、林农致富服务。
学院现已建成国家林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天水市第九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N CRE )站、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站,开展20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以及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认证、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等工作。6年来,共为4000余名毕业生和万余名林业一线林业技术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累计培训高级工、技师6800余人次,承担职业技能鉴定1万多人次。2002年,学院被批准为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庆阳林校、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万余名。与有关高校合作开办了学历教育班,培养专业人才3500多人。
学院还先后举办全省乡镇林业站长培训班10期,共培训1600余人次;全省国有林场场长培训班2期,培训500余人次;承办“全省离休干部管理应用软件”培训班1期,培训196人。与兰州、天水、陇南等市(州)林业局及省林业厅有关直属单位签订了长期培训协议,举办“现代林业技术”、“森林防火”培训班12期,培训1440人次。结合扶贫工作和天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建活动,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培训工作,举办“农林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农林产业开发”、“农林实用技术”等培训班12期,培训960人次。
学院出版发行了学术刊物《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我省社会各界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先后发现了天水合欢、狭叶卫矛、文县卫矛、黄花杠柳、粉皮河北杨等五个植物新种,在植物分类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承担完成的柿树资源调查项目,填补了我省柿树研究方面的空白;核桃优良品种繁育技术等成果已在陇南、天水等部分地区推广种植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学院利用人力和资源优势,承担完成了“甘肃省义务植树示范园”、“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水市清水县万亩核桃基地”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任务,并以此为依托,面向全省开展科技服务。建立了具有乙级资质的工程勘测设计室、园林设计室。以此为窗口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承担完成了“天水市花石山一带金矿勘查工程测量”、“天水市甘谷县城区地籍测量”、“天水市甘谷县城区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天水市清水县总体生态规划设计方案”等20余个生产项目,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而且使学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实训基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校地、校企“互惠双赢”。
学院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对口帮扶点地区的需要,每年分别选派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前往培训当地农村需要的实用性技术员,指导当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并为其捐赠部分必要的设备,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每年暑期,学院都派出5个以上的社会实践队赴附近农村和小学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及理论宣讲活动,为当地百姓和贫困学生排忧解难;组建了“爱心行动社”、“校园说法”、“环保协会”等学生社团,利用双休日和暑期,坚持到农村、林区开展爱心支教、法制宣传、科技咨询、公益演出等社会服务活动;与天水市监狱、麦积区戒毒所签订了帮教协议,定期开展“爱心帮教”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院先后获得了“甘肃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林业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绿色环保学校”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地方示范性高职学院。
办有特色的学校,建有特色的专业,育有特色的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是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不懈追求。学院将继续发扬砥砺学行,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把学院办成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一流的高职院校昂首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