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期间照发津贴 实践经历与评职称挂钩
身着企业工作服,参加一线汽车维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副主任周平,去年暑假联系了几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企业实践填补了我应用能力的不足,还让我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周平深有感触地说。尝到了甜头的周平现在每周都坚持去企业学习一天,不仅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还促使企业与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但教师中像周平这样主动到企业去学习的还只是少数,大部分人因为课时多、企业方“难接收”等原因不能成行,只是借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才顺便去企业参观学习。
教师下企业难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积极探索,由学校“掌舵”、用制度铺路,让教师人人下企业成为现实。
突破瓶颈关键在学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被摆在了显著的位置。“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摆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胡寿根面前的现实是: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与企业有较为密切联系、合作的不足30%;教师的科研能力绝大多数是通过论文体现的,通过实践项目体现得非常少;与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相比,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应用型课题的研究上明显底气不足。“二工大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但如果‘摇篮’里的人都不是高技能人才,又如何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胡寿根的困惑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中并不少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胡晟认为,新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呈现的高学历、低技能趋势是一个原因;而上海产业结构由重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也使工科类院校的企业实践基地不断减少。
胡寿根认为,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单靠教师的“有意识”和企业的“卖面子”是不够的,破解教师下企业难题的关键在学校,而学校推动的关键在制度。
去年下半年,二工大进行了全校性的人才培养的大讨论,确定了“22条”纲领性文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制定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该计划首次在全校层面为教师下企业建起了制度保障。
制度是取得实效的前提
要使教师下企业可行又能取得长效并非易事,二工大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转变思路,统筹兼顾,巧妙地解决了教师下企业过程中常见的三大难题。
一是如何调动教师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去了企业没了待遇怎么办?这是教师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企业接纳教师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缺乏“动力机制”,企业要讲求效益,而且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的因素,所以对额外的成本支出往往要权衡再三。为解决这对矛盾,学校从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从“向文凭要学位”转而“向生产实践要学位”。明确规定,教师实行脱产实践,实践期间,校内教学工作量津贴由学校参照相应职务坐班人员的津贴标准按时予以发放。次举不仅让教师在课时与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也让企业得到了实惠。
二是如何防止“走过场”。教师下企业如果缺乏一定的监控和评价机制,往往会流于形式,最终达不到目的又“劳民伤财”。为了让教师变“要我去”为“我要去”,学校规定,专业教师脱产下企业纳入个人履历与年度考评,并作为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学术水平、技术能力评议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是如何兼顾差异。新进专业教师和在岗专业教师,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和无实践经历的教师在实践能力和实践目标上都存在差异。对此,学校并没有进行“一刀切”,而是通过分层推进的方式使制度趋于长效。学校人事处处长陈建平告诉记者,一般各学院每年安排5%至10%的教师下企业。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入校两年内安排进行挂职锻炼一次,实习企业一般由学院安排;在岗专业教师将作为“进修访问工程师”,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的特点5年轮流一次,实习企业为自己寻找和学院安排相结合,需要带着一定的项目去企业实践,并参与合作研发、技术改造等工作。
变“找企业”为“企业找”
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出后,教师们都跃跃欲试。在与企业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和企业都切身感受到了这种交互带来的好处。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田浩彬,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汇众汽车有限公司的一员得力干将,企业不但邀请他参与最新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而且出于对他的认可,与学校签约成立了青年教师培养基地。
教师与企业了解的深入,最终作用在课堂和生产一线。但胡寿根认为,教师下企业带来的效益还不止于此,“从长远看,学校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他解释说,虽然学校为此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但随着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增多,将激发校企间合作面的扩大、合作项目的增加、合作关系的密切,“这种良性的互动,最终将变‘找企业’为‘企业找’,使学校与企业结成牢固的关系,促进产学研的升级。”
据悉,目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符合下企业实践的教师有336人,占全校专业教师人数的95%。按照计划,未来5年内,这些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将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实践。为保持教师与企业之间不脱节,学校还规定,将以5年为一个周期,安排专业教师循环下企业实践,真正使教师人人下企业成为现实。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