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超声治疗技术走出一条以高校科研为基础、企业应用为主体的发展新路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重庆医科大学超声聚焦刀的产业化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一项管理创新的结晶。”日前,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
如何发挥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最大效能?重庆医科大学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以“海扶”为依托,走出了以高校科研为基础,以企业的应用发展为主体,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力量,企业把最新的科研咨讯反馈学校,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道路。
强化科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1988年,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探讨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定剂量的超声对胎儿有影响。“能否将这一负面效应运用于疾病治疗,比如肿瘤?”创新的思想“火花”在经历了长达8年数万次的实验之后结出硕果:1996年,王智彪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生物学焦域”的概念,奠定了超声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回忆起当年科研工作的艰辛,王智彪别有一番感受:“当时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是兼职的,大家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来组织科研攻关,来往公交车费都报不了,有时加班到深夜,能搞来一碗面条,大家都非常高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成千上万次动物实验到近7000例成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他们开发的“海扶超声聚焦刀”逐渐取得成功。特别是他们研制的世界首台“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肿瘤无创伤性治疗的发展,而且全套系统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海扶刀,学名叫“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它的刀锋是一束高强度超声波。海扶刀的治疗原理就是利用声波可以穿透人体组织并能在组织内部聚焦的特点,把波束准确聚焦在体内肿瘤病灶处,以聚焦产生的瞬态高温使靶区内组织在0.5秒到1秒钟内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无创治疗肿瘤的效果。
在全球,有近7000名不同的肿瘤病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其中有肝癌、乳腺癌、骨癌、肾癌、软组织癌、胰腺癌以及子宫肌瘤。
为牢牢占据超声治疗技术的制高点,王智彪及其团队还聘请了跨国集团的资深专家,加强对自主超声治疗系列设备的知识产权管理。目前,这些设备已经获得国内专利10项,国际发明专利7件,国际专利申请覆盖20多个国家,让核心技术刻上了“中国”二字。
面向市场放手企业自主经营
1997年,重庆医科大学建立了超声工程研究所,下设基础研究部、临床部、产品部。这种组织机构把实验室研究、工业化试验和最后的市场应用的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独树一帜的科研体制,为“超声聚焦刀”产业化铺垫了基础。
1999年,重庆医科大学积极联络各方面力量,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以投资公司、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以及以王智彪教授为代表的科研方为股东,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正式启动了“超声聚焦刀”的产业化。
“尽管海扶公司脱胎于学校,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我们学校只是公司的普通股东,不会过多干涉企业的自主运作。我们更多的是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该校有关负责人这样坦言。
8年来,海扶公司以重庆医科大学为技术依托,集产学研为一体,在超声聚焦无创治疗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中国首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跨入国际市场;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欧盟CE认证资格的大型医疗设备的首批生产厂家;荣获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率先将聚焦超声治疗高端技术应用于肿瘤和非肿瘤疾病无创治疗,开辟了临床顽症和常见病无创治疗全新途径;国际专家公认中国HIFU技术领先世界3至5年……2004年,海扶团队被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这是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一个。
改革办学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科技自主创新的漫长周期,对科研团队人才资源的持续补充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重庆医科大学早已作好了部署。
2002年,学校成立了专攻医疗器械专业的生物医学工程系,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超声聚焦治疗科技的创新不断提供智力支持。
雷寒告诉记者:“我们办学,必须实现开放型的模式,同时适应市场的需要。以‘产学研链’带动‘学科链’,依托特色专业,实行配对式专业设置。只有这样,高校的办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海扶公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正是在这种高效集约的产学研联动机制的保障下,重庆医科大学逐渐探索出一种医工交融的运行模式。从1988年到现在的19年间,这种模式已经渗透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过程。
“没有重庆医科大学的基础研究,海扶就没有后劲;没有海扶的应用推广,学校科研就成了纸上练兵。重庆医科大学和海扶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这是全校上下形成的共识。
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以超声治疗学及相关的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为研究领域,以超声治疗学为研究核心,已经初步建成了超声治疗领域学术、技术交流的平台,云集了一批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的科研队伍。
“在高校产学研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创新管理机制,使三者的结合更加紧密,更为到位,‘海扶模式’不失为一个生动的范本。”重庆市教委科技处许洪斌处长这样说。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