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民大人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在国家民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1大学科门类、有鲜明办学特色和明显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10万余人,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繁荣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建设和谐的、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大学,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在“十五”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学校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新跨越,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
“一体”,是指通过统筹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统筹教学立校、科技兴校与人才强校,统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两翼”,是指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着眼于夯实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内涵发展、推进改革与创新,进一步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是学校基于自身地处大西南的区位优势、长期积淀的学科优势,将科研工作的重心前移,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提出的强化学校办学特色的战略举措。同时,“两个基地”建设与国家“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的战略部署高度一致,与中央提出的有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高度一致,与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高度一致,能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一体”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在巩固前一阶段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完善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继续坚定不移地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以教学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做强特色,扎实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
“两翼”是我校办学的特色。“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及畜牧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依托四川、西南乃至西部民族地区,辐射青藏高原,着力形成研发成果梯级推进的态势,不仅能为解决青藏高原沙漠化、鼠害等问题,为这一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而且着力构筑理工农医学科基地,为教师探索研究、学生实习实验提供了广阔天地,带动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民族医药、民族旅游、环境科学、电气信息工程、自动控制等学科群的发展,强化、提升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
“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按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着力构筑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力争在藏学、彝学、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旅游、民族经济、民族史等学科领域塑特色、创品牌。同时,我们将以民族文化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为核心,带动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努力使学校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创新基地、民族风情展示窗口。
“一体”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为核心,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带有共性;“两翼”以建设“两个基地”为依托,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具有个性。坚持“一体”,就是夯实了基础,奠定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抓住“两翼”,就是抓住了特色,抓住了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体”促进“两翼”发展,“两翼”为“一体”服务,并不断支撑和充实“一体”,“一体”携“两翼”并进、“两翼”助“一体”起飞,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体两翼”既重办学基础,又重办学特色,既讲办学共性,又讲办学个性,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
在新的征程中,西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师生员工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为推进“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