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丽娟
年轻的高等学府,短暂的办学历程,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的一切看似都那么平淡。但是,平淡却掩饰不住辉煌:作为一所由东北财经大学主办的独立学院,招生范围现在已扩展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在校生43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在教育部组织的独立学院专项检查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与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中,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这是津桥商学院以自己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教学质量与学生需求“对接”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似乎是永远的繁闹、忙碌。而坐落在开发区中心位置的津桥商学院的校园里,却显得宁静,充满了书香气息。
校园的宁静,书香气的浓郁,象征的是津桥商学院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津桥”,让人能够联想到牛津、剑桥这两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其实,这就是津桥商学院奋斗的理想和办学的方向。津桥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国辉教授是一位富于管理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育专家。他认为,在高等学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津桥商学院的发展方向。
津桥商学院有一支由学院领导、“专家督导团”和学生组成的考官队伍。这支考官队伍的职责是每个学期为全院的教师们组织一次“大考”,每一位教师一个学期的授课内容、教学质量都由考官们打分。“大考”是严格的,综合得分靠后的老师,在下一个学期就要暂时离开讲坛,外出进修学习。
教学质量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认证。为此,津桥商学院建立起教学监督、指导和质量分析三种机制:通过学院领导听课、教学管理部门随机检查等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通过专家督导团、班级导师等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风学风等进行检查并加以指导,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议教师、教师互评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在津桥商学院的教室里,经常出现同一门课几个教师分别讲,学生愿意听谁的课就听谁的课的场面。教师试讲,学生试听,不管你是教授还是讲师,两周后谁的课受学生欢迎,就由谁主讲。引入授课竞争机制,带来最大的变化是教师们纷纷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点播教学、交互探讨教学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津桥商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AB班制、学生选课制,对学生实行分类教学、分层次培养。
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
津桥商学院还有一个“校园”,这个“校园”很大,遍及全省各地。津桥商学院先后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沈阳分行、招商银行沈阳分行、申银万国证券东北公司总部等100余家知名机构签订协议,建立起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对学院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们既是“教室”,又是“窗口”。
作为既非一般本科大学,又非高职高专院校的独立学院,津桥商学院的突出特色就是“应用型”,培养的学生要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更有实践能力。深刻的认识是发展的动力。所以,津桥商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专业实践教学在津桥商学院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比重。学院加强了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除根据专业情况确定必须保证的实践学时外,学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而且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论基础知识的运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建立了会计学实验室、金融学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等现代化实验室,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院努力整合教学、实习和就业的“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教学与实践互动的实际感受状态。学与用的有效“对接”,使得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因表现突出,被确定为留用的目标。据统计,在学院输出的两届毕业生中,有1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实习直接获得就业机会的。
李龙飞是学院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贫困生。学院扶持李龙飞和其他困难学生读书,并不是简单地在学费上减免,而是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主创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李龙飞和同学合作开发了钟表广告牌项目,并注册一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申请了国家专利,成功融资30万元。李龙飞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不但成为全省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还被评为“2006年辽宁教育年度人物”。
像李龙飞这样的学生在津桥商学院还有一大批。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资助贫困学生,学院多方面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学院每年都举办“科研活动月”、“创业大赛”等活动,组织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创新意识,推进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津桥商学院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对接”
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仅是一个方面,综合素质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发展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的关键。于是,津桥商学院提出,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服务社会做好准备。为此,津桥商学院一方面严抓纪律,保证学风,一方面坚持素质教育,全面育人。
本着对教育、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津桥商学院以严肃考试纪律为突破口,抓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一方面,学院在每次期末考试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实施“一门作弊,所有成绩全部无效”的惩戒机制,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如今,学院已形成了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境界。
2005年8月,津桥商学院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省蓬莱市妇联、团市委的感谢信。信中说,2005年7月20日,蓬莱市“春蕾工程”办公室收到津桥商学院一名大学生的350元捐款。捐款人在留言中表示钱是由假期打工所得,在自己毕业后还将继续资助一名家庭困难的女童完成学业。信中写道:“……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竞争的社会,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够有如此的爱心,不能说不令人钦佩。这种行为,这种精神,既代表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更体现着贵校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经多方查找,这名同学就是学院2002级信息管理专业的孙敏。
知识就是力量,素质决定发展。津桥商学院的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建院6年来,津桥商学院学生已先后有47人次受到省级表彰,262人次受到市级表彰。津桥商学院的毕业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在很多单位,都能听到对津桥商学院毕业生这样的评价:虽然津桥商学院是“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但津桥的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比起“一本”、“二本”的毕业生一点都不差。在谦虚好学、爱岗敬业等方面,津桥的毕业生表现得更是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