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 华
南开大学发扬创新传统,依托自身强大的学术优势,通过加强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这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辉映。
最近,60名南开本科学生拿到了“创新学分”,可免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这在学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们都是从“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全国比赛中涌现出的优胜者。越来越多的南开学生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夺银,为了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乐于创造,学校今年实施“创新学分”制度。
“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课外科研活动,不必再选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来‘凑'学分。”南开大学数学学院本科生陈伟键今年秋天在一项全球程序设计大赛中拿了冠军,他很为这项新政策感到鼓舞。
对更多的“陈伟键”而言,学业成绩与课外创新往往难以兼顾。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和学习成绩成正比。“我的成绩并不是特别拔尖,因为我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事实上,南开大学有更多的新举措,试图拓展学生创新空间,打破“偏才生”的两难局面:尽管在某一领域表现拔尖,却被另一门功课拖了后腿,与奖学金无缘。
今年南开本科生奖学金评选办法发生了变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被正式列入评审条件,不再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而是让学习优秀者、刻苦努力者、偏才拔尖者和经济困难者都能在南开受到奖励或资助。创新型本科生有了一项“科技创新奖”,特别突出者还能当上“学业优秀生”,这是与传统的“优秀毕业生”并称的荣誉。
南开的创新风气,不仅体现在对成果的奖励,更体现在对过程的资助。日本留学生井上直树与比利时留学生孔凡朗、范赛琳,这几天正在为一份有趣的调研报告而忙碌————《京津两地留学生生活的比较》。前者是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后二人则来自汉语言文化学院。
令他们惊喜的是,南开大学恰好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基金,被称为“百项工程”。跨专业组成的学生团队尤其受欢迎。就像教师申报课题那样,他们认真填写了项目申报书,提交后经过正式答辩和专家论证,获得了1600元的经费资助。
南开为“百项工程”划拨的年度经费是100万元,今年资助了将近1000名本科生参与249个科研项目。而从“百项工程"2003年设立至今,4届共资助644项,超过2500名本科生直接参与。
百万经费,播撒的是创新的种子。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打着比方:“我们最看重的不是这些种子开出什么样的花朵,而是怎样萌芽。也许有人失败,有人成功,但我们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收获。”
如此,“关于校园内毛虫控制方案的研究”、“国有资产民事公诉”、“基于Java技术的远程电学虚拟实验软件的开发”、“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初探”等等,一批这样的课题应运而生。
看得见的收获,直观显示在南开大学教务处的一组数字中:在前三届“百项工程”中,南开学生完成论文50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90余篇,调查报告130余份,正在申请的专利将近40项。
看不见的收获,永远随着学生带走。手持一份参与过这项工程的证明,学生们便在求职或保送研究生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这是南开大学创新教育品牌的影响。
正如南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所说,这是一所把创新写入校训的历史名校。为了让课堂内外擦出创新的火花,南开大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全校1600余名专任教师中超过1100人担任了本科生创新指导教师,其中不乏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和国家级教学名师。
近几年,南开大学通过评选“学生创新研究优秀教师奖”等方式,向优秀的本科生指导教师颁发精神和物质奖励,去年还专门制定措施,让教师指导本科生可折算为一定的工作量。在部分院系试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后,南开进一步向全校推广这项制度。学校还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大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启发式教学的心得,设立专门的基金,资助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类课程优先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