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所高校与共和国的石油工业同呼吸共命运,她培养了油田60%以上的技术骨干,所有的石油勘探开发主体技术都有她的贡献,这就是大庆石油学院——
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和《高分子量抗盐聚丙烯酰胺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完成人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二室主任杨振宇和大庆炼化公司副总工程师周云霞。而此前不到半年,周云霞刚刚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
杨振宇和周云霞,是大庆石油石化领域众多科技人员中的代表,他们凭着自己的执著和信念打破了法国人的断言,为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杨振宇和周云霞,也是大庆石油学院培育众多优秀毕业生的代表,他们投身基层、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我国的石油石化工业挥洒着青春。
建校以来,特别是恢复高考30年来,大庆石油学院培养了一批像周云霞、杨振宇这样严谨务实、投身基层、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的、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石油石化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为国民经济特别是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大庆精神育人十万桃李吐芬芳
大庆石油学院因大庆油田开发而诞生,伴随着石油工业的辉煌而发展壮大,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已成为学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魂,内化为学校的内在价值和自觉追求,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偏居“北大荒”的安达小镇,到迁址“油化之都”的大庆,大庆石油学院人凭着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凭着“油田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油田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理念,造就了一支治学严谨、科学求实、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批“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祖国石油事业”优秀学子,并使之成为大庆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把表面活性剂忘了吧。”面对法国权威专家的“大庆油田三次采油不宜采用表面活性剂驱”的断言,大庆石油学院三次采油硕士研究生杨振宇偏不信这个邪,他闷头扎进图书馆,苦苦寻找适合大庆油田的活性剂配方,经过数月的调研和分析,瘦得皮包骨头的杨振宇在项目组同志的协助和帮助下,创新了三元复合驱技术理论,得出大庆三元复合驱在技术上可行的新结论,打破了法国权威的断言。试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这意味着三元复合驱不但可行而且效益可观。
为了研制解决油田环保问题的高分子量抗盐聚合物产品,周云霞顶着巨大的压力,面对3100多次的失败没有气馁,高分子量抗盐聚丙烯酰胺项目从实验室研究直至规模化生产,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打破了法国人“不引进新技术3年研究不出该产品”的论断。
像周云霞和杨振宇这样,大庆精神已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大庆石油学院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建校以来,大庆石油学院培养出了10万余名毕业生,北起天寒地冻的松辽平原,南到北部湾深处的南海油田,西起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东至波涛汹涌的渤海湾畔,无处不活跃着大庆石油学院莘莘学子的身影,仅在我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就有60%以上的技术骨干是大庆石油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开拓创新,把大庆精神发扬光大,涌现出一大批投身基层、献身石油的典范,如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胡志强;涌现出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科技专家,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中国石油首届铁人奖章获得者冯志强;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如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黑龙江省特聘讲座教授吴玉树,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澳大利亚联邦能源与工业组织高级研究员王秀明等;涌现出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优秀企业家,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兼党组书记傅成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苏树林等。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大庆石油学院人;哪里有大庆石油学院人,哪里就有创业者的闪光足迹。”大庆石油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徐清亮自豪地告诉记者。
产学研根植大庆支撑油田可持续发展
“在大庆油田,所有的石油勘探开发主体技术都有石油学院的贡献,重大课题的突破性核心技术近1/3是由大庆石油学院提供的。学校近80%的科技成果、60%的科研论文与科技专著是与石油石化等企业合作的结晶。大庆石油学院根植大庆,与大庆油田同生共长、同脉相连。”大庆石油学院科研处处长宋考平说。
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及应用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的前沿。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学科带头人已故胡靖邦教授的带领下,大庆石油学院就开展了三次采油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30几年不动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近些年来,在特聘教授王德民院士的带领下,聚合物驱、复合驱及泡沫复合驱油机理及应用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如今,“聚合物驱油技术”使大庆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截至去年,大庆油田应用三次采油技术累计产油突破一亿吨,每年聚驱原油产量占油田总产量的25%左右,每年经济效益几百亿元。大庆油田成为世界最大的三次采油研发、生产基地,三次采油技术成为支撑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技术。
如今的大庆石油学院,围绕石油石化建成了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成了石油化学与化工技术等13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博士后工作站、13个博士学位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硕士学位点、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三次采油机理、油气成烃动力学和成藏动力学、新能源研究等12个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优势突出、独具特色的50个研究方向。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油藏地球化学专家卢双舫博士在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钻采机械系统工程优化专家刘扬博士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技奖;声波测井专家王秀明博士在声波测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九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50余项,省部级500余项。其中,“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煤成油的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地学界唯一的自然科学奖项;“油田开发后期集输系统改造及节能降耗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科技成果已应用于油田生产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项目应用率和转化率在80%以上,解决了企业技术困难,促进了企业科技进步。
大庆石油学院创造了长期在东北偏僻而又欠发达地区办学的辉煌业绩,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尤其是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于忠斌 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