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厦门实验小学,前来参观的校长们一进校门就拿出相机拍摄。 (姚凡 摄)
本报讯 (记者 佘峥)今年台湾学生高考18分也能上大学的消息,成为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高校多学生少,今年台湾高考录取率直逼100%,已经达到96.2%,台湾校长开玩笑地说,现在在台湾,想考不上大学都难。
这个暑假,“18分能上大学”的现象引起台湾各方议论,当地媒体为此还发表一篇话中有话的评论:亲爱的孩子,恭喜你考上大学。30年前大学录取率不到一成时,“大学生”三个字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录取率往百分百飙升的今天,不管你每科平均不到12分或超过88分,你们都叫“大学生”!
台湾致远管理学院陈伯璋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提及此事时说,现在台湾有168所高校,再加上台湾出生率低,学校太多,学生减少,就产生了“18分也能上大学”的现象。这也让社会开始反省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即教育改革导致了“量”的发展,但会不会因此忽视了“质”?
一些大陆校长也提出疑问:我们不是一直在提高高考录取率吗?随着祖国大陆高等教育的普及,今后我们是否也会出现“18分就能上大学”的现象?
年过八旬的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对此没有做正面回应,他说,这里的问题不出在“18分”,该检讨的是高中教育是否培养出了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潘懋元说,人们固有的观念是:分数高才能上大学。事实上,有些国家上大学已经不用考试了,只凭高中成绩就可以了。他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将成为一种趋势,那时,大学并不是人才选拔,而是学生选择合适专业、学校选择合适学生。大学通过“宽进严出”来保证质量,淘汰不合格学生。
【花絮】
最常用的词:“一样”
“一样”是这两天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无论是两岸课改的方案,还是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多“一样”。
台湾校长说,台湾学校在课改中遇到一个难题是,如何使“快乐学习”成为“有效学习”,老师们担心,课改推行的快乐学习最终将是“安乐死”,大陆校长说,我们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焦虑,即课改如果没有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就无法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
在闭幕式上,市教育局局长赖菡说,对于改革,他和台湾的陈伯璋教授有着一样的理念:要扎好马步。赖菡说,只不过我们的说法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最佳原创:“四日论”
这几天,杨朝祥在开幕式上发表的“四日论”:一日生,两日熟,三日成为好朋友,四日不分你和我,被厦门各家媒体广为报道。
杨朝祥昨日在闭幕式上继续发表“两同论”,他说,两岸应对教育问题提出的策略,是“英雄所见略同”,遇到的很多问题,两岸都“同病相怜”。
陈伯璋的“留白”和“四日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16日的论坛上,陈伯璋说,事实上,教育改革也需要“留白”,有时要比慢,不要比“快”。
最精彩的发言:
唱的比说的好听
唱的还是比说的好听。昨天下午,台北县海山高工校长张海洲被职校组推举为代表,上台介绍分组讨论的情况,结束发言时,他突然说,外面是蓝天白云,我们来唱《快乐的出帆》吧。
他是有备而来的,事先已经准备了歌词。在张海洲的指挥下,台湾校长们用闽南语唱了起来:无限的海洋也欢喜出帆的日子,绿色的地平线,青色的海水……水螺声响亮送阮快乐出帆啦……
唱完散会后,张海洲碰到了他的老师杨朝祥,杨朝祥说:“咦!我当了你那么多年的老师,居然不知道你唱的比说的好听!”
(本报记者 佘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