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东省将迎来新的就业高峰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如何继续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竞争力?对此,近日广东部分高校主管就业书记、院长和就业办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新的形势下,学校和学生都应顺应就业形势变化,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书记许国彬:建QQ群定期讨论就业
许国彬告诉记者,广外的就业指导体系具体有五个方面:一是引导毕业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观念,淡化专业必须对口和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二是改革上课形式,构建有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比如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通选课,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求职与择业》选修课,面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等。
三是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用人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等,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勤工助学、毕业实习、校园文化等活动,进行就业热身。
四是重视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如“走出去、请进来”的参观、演示,在学生党员中成立“就业工作服务队”,创建“毕业生就业论坛”QQ群,定期开展专题讨论等。
最后,学校已基本构建了以“职业指导课程-集中式职业辅导活动-职业模拟与实践-职业咨询服务”为主轴的职业辅导体系,引导学生加深自我了解,以及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合理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韶:实践能力也是培养重点
在谈及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时,陈韶表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是重中之重,也是学生日后发展的根本所在。
据陈韶介绍,广工多年来坚持“打造强势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训练,建立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如机电类专业引入UGS软件进行设计训练,并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资格证书考试、科技创新活动等纳入培养方案,构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设置了创新教育课程及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等环节,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的培养。
广东金融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穆林:建4平台培养应用人才
穆林认为,促进学生就业,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为此,广东金融学院通过搭建“四个合作平台”来培育应用性人才。
第一,搭建学校企业联谊平台。召开学校与企业联谊会,搭建合作的平台,请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来学校进行联谊。
第二,加强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创建校外见习或预就业基地;同时,强化实习基地的功能和与学校对接的作用。
第三,以就业市场为目标,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通过引进一些企业人才,强化师资,加大专业实验教学课的比例;同时,加强实验室与校外企业的合作。
第四,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搭建质量跟踪平台。学校每年按不同的专题到企业进行毕业生跟踪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万安中:到基层就业前景更好
万安中认为,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学生就业发布信息、推荐就业;对就业困难人群实行1+1的帮扶活动,重点解决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使其按时就业。
他强调,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创业,既是国家近几年的重大就业政策,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对于一个大专生而言,到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就业,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机会也会增大。另外,他指出,学院还要加强就业管理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技能、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等。
汕头大学副书记罗念潮:应建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对于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罗念潮认为,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主要目标。
据介绍,近年来,汕头大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逐步完善以职业辅导课程为核心、以讲座、工作坊、创业实践、个别辅导等相辅助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基本知识与技巧的训练活动,帮助大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以求找到一个能发挥个人潜力的理想职业,并已取得较好成效。
广州美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谭钊:美术类就业形势出现新变化
对于近年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谭钊认为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是精英化。传统就业领域需求固化、竞争加剧,传统美术专业毕业生“纯艺术”职业之路起步较艰难。
二是大众化。很多就业新领域不断兴起,如媒体广告的制作、数字动画、网络游戏等。
三是综合型。美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竞争趋向加剧,“一专多能”型、综合素质高的美术人才走俏。美术设计行业中各种处在发展期的中小型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从人力成本角度考虑,这些中小型企业更倾向于招聘“一专多能”型、综合素质高的艺术人才。
广东培正学院院长凌征海: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
凌征海认为,对于高校来说,除了应在教学上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外,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帮助学生进行准确、清晰的职业规划设计。
同时,高校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意识到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过去所谓的“精英”,而是处于不利的卖方市场地位,树立符合实际、理性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找到工作后就踏踏实实进行积累,而不是随意跳槽;等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应通过自己态度、诚意来打动企业,解除浮躁的就业心态。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常务副院长周玉霜:从大一开始规划职业
周玉霜指出,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应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情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就业个性化指导;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科学规划就业。
据介绍,强化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教育,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的主要教育特色。近几年,该学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快捷有效服务平台和广泛的选择空间,已基本形成了社会、学校双向互动的就业机制。学院每年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和校园招聘会,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牵线搭桥,并与珠三角地区数百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就业合作关系。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何文华:综合素质是竞争力基础
综合素质在何文华看来,应是毕业生竞争力的基础,而职业素质和专业岗位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和标志。
据了解,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5方面的措施:一是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专业布局,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形成了更合理的专业群;二是以示范专业评选为契机,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立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四是以省级精品课程作示范,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五是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记者李珍见习记者 徐珊珊)
(本文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