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绩效评价并非替代绝对评价
高校绩效评价仅是为了验证绩效评价思想和方法的实践尝试,仍需要作进一步思考和改进,以更好反映高校办学的质量和特色。
1.关于评价指标。本研究采用的指标虽经过了主观和客观筛选,但在反映高校办学质量上可能仍有欠缺,如未采用核心期刊论文数和转引数等指标以及用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学校的绩效结果。
2.关于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投入产出法及“产出/投入”这一相对简单的模型,仅把DEA方法作为验证方法使用。由于高校不同于企业,其投入、产出的边界以及两者的依存性相对模糊,运用此方法和模型有可能忽略掉不同高校在某些投入或产出指标上的特色或优势,进而会对该校整体评价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3.关于评价数据。本研究选用了3年的数据,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不足以完全反映高校的实际成效以及体现高等教育产出的滞后性特点。其中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虽都是分为两个校区的大学,但由于在一些指标上的数据难以分离,只能将6校合为3校,评价的结果难免略显粗糙。
4.关于分类评价。不同类别的高校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阶段特征,其发展的重点、方式和渠道也会不同,必然会表现出投入或产出的不同优势与特点,但本研究并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
高校绩效评价的尝试说明,囿于方法、模型、数据的相对简单和不充分,绩效评价尝试的结果可能还欠稳定,需进一步研究和长期追踪。
总的来说,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高校绩效评价可以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发挥作用;作为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一种,高校绩效评价并非是替代现有的绝对评价,而只是对它的补充和丰富。
(本报告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9日第1版